分享

恻隐之心仁之端——《论语》悟读【153】

 新用户97560OBk 2021-04-08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论语》第七篇第九章:

【原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

孔子在办丧事的人家吃斋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孔子在吊丧当天哭过,就不再唱歌了。

【悟读】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同情心,仁之开端;羞耻心,义之开端。语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恻隐指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恻隐之心代表着悲哀、怜悯和伤感以及相互关爱的一种情怀。

中华民族素称礼仪之邦,乐善好施,见义勇为一直是民族的主流。

“食于有丧者之侧”, 见有丧事的人,内心也悲痛起来,没有心思吃饭。孔子的这一自然之举,流露出的是恻隐之心,这种情感是真挚的,也是孔子内心善良的最好证明,也可以看出孔夫子是一位有人情味的人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歌”是快乐的体现,而孔子“日哭不歌”,表明了他的悲哀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表现,也说明孔夫子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

死生为大事,死者已去,生者悲悼,自古皆有其礼。亲友前去吊唁,丧家备有斋饭,大吃大喝,有损礼节;唱歌属于娱乐活动,对死者也不敬。孔子的行为,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自制。孔子的行为,合于礼之要求。

仁慈来自于高尚之道德,是智者心灵深处的沟通,是仁者内心世界的支点;恻隐之心是人们心底最基础的道德,怀仁抱义,宽宏与待,和睦共处;唯有具备了这一情怀,才有可能提升个人素养,升华为一个完美的人;也只有具备这种情怀,才能推己及人,彼此相通。

为人须怀恻隐之心,善良宽厚,处世作则。唯此,人人之间才能越来越和谐;社会文明才能越来越高;民族素质才会越来越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