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合天地无不吉——《论语》悟读【166】

 新用户97560OBk 2021-04-08

德和天地无不吉,仁者无畏勇担当。

《论语》第七篇第二十二章:

【原文】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样呢!”

【悟读】

三光日月星,三才天地人。

天、地、人,合称三才。这里的人,可不是一般的人,应该是指圣人。圣人之德,合于天地,堪与天地相配。《集解》里面讲,“合德天地,吉而无不利,故曰其如予何也。”

桓魋(tuí):宋国的司马向魋,主管军事行政事务,因是宋桓公的后代,故称桓魋。

本章的背景,据《史记·孔子世家》载曰,孔子去往宋国途中,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弟子们很不服气,要跟他作战,他们个个能文能武,尤其子路,骁勇善战。但是孔子制止了弟子们,不能硬碰硬,于是,孔子与弟子们很快离开。撤离时,弟子让孔子快一点走,孔子回答说,“上天赋予我如此的德行,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

面对威胁,孔子是相当的自信。“天生德于予者”,孔子说天生我以德,就是让我来推广圣贤德行,从事圣贤教育,这是孔子的勇于担当。正因为有这样的担当和志向,所以他无所畏惧。

孔子的这句话看似不合逻辑,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夫子要表达的意思是“仁者无畏”。所谓仁者,具有博大的情怀,具有着崇高的美德;悲天悯人,泛爱大众;行为处事,着眼大众;大众在前,自己在后。这样的仁者,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拥戴。他们无所畏惧,不会瞻前顾后,所以也很难真正败于困境。即便遇到危险,也能逢凶化吉。孔子不仅是个仁者,更是一个智者,他深谙其中道理,所以无所畏惧。

古人士大夫始终有着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天太平”的情怀。这一情怀,推动他们前赴后继,勇于进取,即使在困厄和逆境之中,也不堕青云之志。

人生在世,难免与人交往。故读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读人其实读自己,读人读什么?读出真善美,读出高尚、快乐与幸福,进而鞭策自己,择善而从。

一个人的知识、品德与气质,是一个人真正的财富。

举头三尺有神明,德合天地无不吉。真正有崇高使命感的人,一般而言,也定会得到天地和祖先的护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