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休道饮食区区事——《论语》悟读【240】

 新用户97560OBk 2021-04-08

饮食之道,其意也深。

《论语》第十篇第八章:

【原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yì,陈旧)而餲(ài,变味),鱼馁(腐烂)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该吃之时),不食;割(切)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饩,指粮食)。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通斋)如也。

【译文】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霉烂变味,鱼肉腐烂,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该吃的时候,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没有一定调味的酱醋,不吃。席上肉虽然多,吃它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限量,却不至醉。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吃完了,姜不撤除,但吃得不多。参加国家祭祀典礼,分到的祭肉不放过夜。一般祭肉的留存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不吃。吃饭时不谈话,睡觉时不言语。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前也要先用它们来祭祀,而且祭祀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悟读】

休道饮食区区事,更藏道德深深意。

本章是谈夫子的饮食之道。有人据此论定夫子是生活的精致主义者,不敢苟同。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为饮食,脍为细切,厌为满足。有人将此句翻译为“粮食不嫌舂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认为夫子非常讲究吃,吃得是愈精细愈好;而明末蕅益大师理解为,饮食不必刻意求精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实则承接上一章“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其真正涵义,是指在做祭祀用的饮食时,应选用上好的原料,加工时要尽可能精细,如此才能达到尽仁尽礼的意愿。

由此观之,本章夫子的种种饮食思想是与祭祀相联系的,是建立在礼仁崇儒重道之基础上的,也说明了夫子在祭祀活动中严肃认真的态度。

中国传统的饮食之道在传承中得以发展完善,不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和智慧,透露着为人之道、自然之道甚至治理之道

其一:饮食文化彰显为人之道。“不食周栗”、“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吃嗟来之食”等等体现着一个人的高贵品质与气节。

其二:饮食之取材及有度尽显自然之道。优美的美食,首先须有优质原料;其次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不食不时”,夫子的意思是尊重自然时节和自然规律。

其三:饮食文化一定程度上折射治国之道。治大国如烹小鲜,体现着“掌勺者”有“度”的治国之道。

本章内容也折射了夫子有一套正确的养生之道和生存原则

生活是我们最好的生命教科书。明白了这一点,生活给我们的教益,就会比任何一本书籍给我们的启迪,要多得多得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