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乐之门恐难及——《论语》悟读【252】

 新用户97560OBk 2021-04-08

礼乐之门,恐难及也。

《论语》第十一篇第二章:

【原文】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

孔子说:“跟随我在陈国、蔡国的学生,皆未能达礼义之门。德行见长的弟子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见长的是宰我、子贡。政务见长的是冉有、子路。文学见长的是子游、子夏。”

【悟读】

宫徵商角羽史记,诗书礼乐易春秋。

陈蔡,春秋诸侯国。昔夫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受困陈蔡之间。后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方解其困。

本章的悟读,最难的或许是对“不及门”的理解。

一般而言,有两种常见观点:其一,指不及仕进之门,即不当官;其二,指受教的场所,即不在孔子身边。

大多的读者采纳第二种观点,得出“夫子追思往昔之艰,情不自胜。此时弟子不在身边,不由深深叹息”的认识。依此理解,不知是夫子抛弃门生,抑或门生抛弃夫子。无论哪种情况,恐皆为夫子教育之失败。

两种观点,略显肤浅。结合夫子一贯之思想,正确理解这里的“门”,指的应该是礼乐之门,即圣贤之门或圣贤之道。对于常人,可视为成功之门。

“不及门”的意思有二:其一是夫子叹息弟子们尚处在自修阶段,未能把修习成果惠及大众;其二是弟子们礼乐之成就,未能达贤圣之高度。

礼乐文明,中华之基。先贤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整套礼乐制度,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系人伦和谐,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本章夫子的深层意思是,修习礼乐,看似寻常;终其一生,恐难及也。唯孜孜以求,方得有所悟。

早期弟子多与夫子一道四处谋出仕之途,陈蔡之厄,游历之辛,皆身历之;归鲁之后,是谓后期弟子,此时夫子门风一变,以开宗立派传授诗书礼乐为主。

万事万物,皆蕴礼乐;礼乐之重,关乎人生。对于礼乐,夫子自己是一生都在孜孜追求,对门生也是高标准严要求。尽管颜渊冉伯牛子路等,皆被视为一时之贤者,夫子却认为他们只是各有所长,还没有真正入礼乐之门

任何学习,贵在点滴,重在趁时。明朝青藤画派鼻祖徐谓有一副家教联,如下:

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

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

上联说年轻利于读书之时,人们往往不喜好读书;下联说年老喜好读书之际,却又偏偏不是读书的好时光。作者以此联劝告家中子侄务必好好惜时学习。

万里人生路,走好第一步;

人生第一步,做人第一务。

没有哪个是可以做不好人,却能获得成功人生的。礼乐之道,关乎人生。科学态度,或恐应是:

生命有穷,礼乐不息;人生不易,做人第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