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读本草之【附子】权用法要

 Bellsen老熊 2021-04-09
守拙草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1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夜读本草之【附子】权用法要

作者:端木文

图片附子,辛温大热,有大毒。近世医家多畏用之。殊不知古方权用之法度,将此“百药长”(《名医别录》语)束之高阁,弃而少用。诚为可惜。

今诠其法度,以资善用。

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的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块根,春月采。主根块为乌头。附其旁生者为附子。

乌头之象,如生育已完成的老阴。故而中空,以气为用。

天雄,不旁生附块者,独生者为天雄。其象为孤阳之未生育者。故而中实,以精为用。

附子,冬月采,乌头之旁生者,为附子。故而兼备乌头与天雄之阴阳二气。兼擅二物之长。因此无一不能治。

本经曰附子“温阳”,别录曰附子亦能“强阴”。正源于此。

附子如何“强阴”?
附子是入阴中之阳。适宜阴盛阳虚者。能使无阳之死阴复生。阴得阳而蒸腾气化,恢复生机也。是谓“强阴”。

若是水虚火炽(阴虚火旺者),则不可用附子。因已无多余之阴来涵其阳。只会徒助邪火,则祸不旋踵也。

即使是用于水不足所致的火不生(气阴两虚者),也不行。还是因为没有多余的阴给它涵藏。阳没有(阴这个)化生之源,则是孤阳不生。亦徒增邪火。这也是倒行逆施的。

这就引出了附子的几个禁忌症。大家记住:

附子证,绝无怕热,口渴。

渴者是阴伤。另外呕者是胃热。

故此,胃热,阴伤,亦不得用附子。

这里我们有必要鉴别下几种呕。
有声有物,是呕。
无声有物,是吐。
有声无物,是干呕。

而有声者是有火,无声者是无火。有物者为实,无物者为虚。

因此,呕者(实而有火,有声有物),不可用附子。

但是,实而无火者(吐),可用附子,取其破癥坚积聚之效。虚而有火者(干呕),可用附子。取其温中救虚之功。

这里,有两个“例外”。
1,真武汤证之有呕者,不用附子(易生姜)。因真武汤证的呕为水上逆。水性趋下,其有上逆者,必有胃火相激。此时要用生姜的横散之性(详见《夜读本草之——浅谈姜与桂》)来降逆。宜温散不宜温行。故不用附子。

2,金匮肾气丸,瓜蒌瞿麦丸的渴,不是阴伤。可用附子。
此二证不是水液(阴津)缺少,而是阳衰不能化阴。以致水液滞留,不得蒸腾气化。因此无法参与体内的代谢循环。所以阴津虽在,却不能供给身体水分所需,故渴。同时阴水下溜,而虚火逆冲。
此二证用附子,可使水得温而上奉,火得温而归元。

划重点:
人之身,
水非火不能蒸腾气化。
火非水不能秘固蛰藏。
阴阳互生,冲气以为和。此为中医医理之秘要也。

至此,我们就可知道附子主要的适应证,是以虚证和寒证为大前提的。

附子在本经上的主治为风寒咳逆。所以附子除了温中治里证,还用于表证驱外寒。

其机要为:
1,汗后,下后,用附子的证,其机要在于是否恶寒。有“恶寒恶风”不罢者(汗出不解),当用附子。

2,发汗后,遂漏不止,亦是汗多亡阳。乃附子证(桂枝加附子汤)。

3,无表证而烦躁者(昼夜烦躁,或只昼日烦躁),或未经汗下者,用附子的证,其机要在于“脉沉微”。若再加不呕不渴,附子必用。

4,不当下而下之的误治,致使阴盛。其气无论上冲(仍用桂枝),或下陷(必下利清谷),须用附子。只要下利清谷不止,则宜四逆汤。

有表证者(如外有微热,身体痛,骨节疼,背微恶寒等),当用生附子。因附子主风寒邪气。用生者,以示开导解散之义。

而表证盛者,只有里寒之一端时,当用炮附子。

机要:
表里兼证的用药法则,不看多证看独证(独处藏奸)。以定用何种附子。

里症多,但独有表证者,用生附子。
表症多,但独有里证者,用炮附子。

附子为主药证的舌象:
舌淡或淡嫩,苔白润或白滑。

附子证的脉象:
1,脉沉微(阳衰)是重点。或浮大空软无力(虚阳浮越,内里虚衰)。
2,脉微细,为阳虚(同时津亏),少阴病。
3,脉硬(寒痹)却有汗,身疼痛,也为附子证。

脉紧(硬)无汗,是用麻黄,桂枝的指征。
脉硬却有汗,是亡阳的危症。

附子常用的配伍:
配细辛,止痛。
配干姜,温阳止泻。
配白术,茯苓,白芍,利水。
配人参,治大泻而脉微不出。
配大黄,治腹痛而大便不通。
配甘草,生姜,解其毒。

附子主治虚寒前提下的【痛证】:
1,身体烦疼。
2,胁下(胁肋部,上腹部,腰胯部)偏痛。
3,胸痛。胸痹(胸背痛)。
4,腹痛。剧烈的腹痛。
5,头痛。

附子痛证的特点:痛势剧烈。
1,苍白虚弱,却烦躁不安。全身疼痛而痛无定处。例如:肿瘤疼痛,中枢神经痛。脉象多浮虚而涩。

2,关节疼痛,拘急而冷汗直冒。例如:风湿性关节炎,腰椎盘突出,痛风。

3,胁腹大痛,而按之无硬满拒按者(乃虚寒之痛)。脉象多紧弦。

4,胸痛彻背,四肢冰冷过肘过膝,例如:心绞痛。

附子的用量:
1,经方,大剂量,3-5枚,多治疗关节疼痛或心腹大痛。
2,经方,小剂量,1-2枚,多治疗脉沉微,四肢逆冷。
3,现代,一般一剂5-15克为常用。
4,某些医派与当代大家的附子用量较大。某些效方(见附录:李可《破格救心汤》)的大量应用亦有借鉴意义。

注:附子,东汉仲景时代野生干品,一枚为5-12克左右。现代种植干品,小者一枚10-15克,大者一枚20-25克。

附子的煎煮:
1,回阳救逆用,用生附子,去皮。武火急煎。按仲师伤寒、金匮的煎煮法。
2,止痛用,用炮附子,捣粗末。煎10分钟,无麻口之味,即可。
3,现代煎煮法,先煎,久煎。用10克者,先煎15分钟。每增加10克,多煎15分钟。

附子与天雄:
天雄,在《伤寒杂病论》中仅一方:天雄散。
治男子平人的阴寒精自出(早泄),酸削不能行。精气清冷无子(不育)。阴头寒(阳痿)。

天雄者,孤阳之独生。其象为阳气充实不泄也。
故此:
温阳欲走(通阳)者,用附子。
温阳欲守(固精)者,用天雄。

附子与乌头:
乌头分草乌和川乌两种。性味略同。只是草乌比川乌的毒性更大一些。但按《金匮》的做法是蜜煎可解毒。

但据考证,川乌是在宋以后才种植的品种。故此,宋以前经方(伤寒,金匮,千金方等)所用之乌头,应皆为草乌。

附子乌头之差异。
乌头相较附子,更能止痛。特别是腹中剧痛或关节疼痛。而且手足逆冷,脉沉紧者,当用乌头。

附子之治偏于寒。附子性沉。善引火归元。附子主踒(痿,软缩,拘挛收引),附子之阳,柔能养筋。附子沉而柔,无处不到,无间不入。附子兼能入血。

乌头之治偏于风。乌头性浮。善驱风寒邪气。乌头主痹(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乌头之阳,刚能逐邪。乌头散且刚,无秘不开,无结不解。乌头止及气分。

附子(包括乌头,天雄)的解毒:
1,生甘草 30 克,黑小豆30克,防风 30 克,蜂蜜 150 毫升,以上煮汤,加入绿豆30 克(打粉,冲服),可作为解毒汤备用。

2,如果服药后出现唇、手、足发麻,或者胸闷,心慌,心悸,头昏,眼花,或者咽喉、食管、胃部有烧灼感,或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烦燥等情况中任何一两种,立即取上述解毒汤服用,一般 10 至 30 分钟(最多一个小时)即可解毒。

附录:

1,李可《破格救心汤》

组方:
制附子30-100-200克(视病势轻重,可递增),干姜,炙甘草各60克。
山萸净肉60-120克,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
高丽参10-30克(另煎浓汁兑服),麝香0.5克(分次冲服)。

服法:
病势缓者,加冷水2000毫升,文火煮取1000毫升,5次分服。2小时1次。日夜连服1-2剂。
病势危急者,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饲喂药,24小时内,不分昼夜,频频喂服1-3剂。

主治:
本方可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
凡内外妇儿各科危重急症,或大吐大泻,或吐衄便血,妇女血崩,或外感寒温,大汗水止,或久病气血耗伤殆尽。。。。导致阴竭阳亡,元气暴脱,心衰休克,生命垂危。
一切心源性、中毒性、失血性休克及各症导致循环衰竭之症。

症见冷汗淋漓,四肢冰冷,面色光白或萎黄、灰败、唇、舌、指甲青紫,口鼻气冷,喘息抬肩,口开目闭,二便失禁,神识昏迷,气息奄奄,脉象沉微迟弱,一分钟50次以下,或散乱如丝,雀啄屋漏,或脉如潮涌壶沸,数急无伦,一分钟120-240次以上。

以及古代医籍所载心、肝、脾、肺、肾五脏绝症和七怪脉绝脉等心死之症。包括现代医学放弃抢救的垂死病人。

凡心跳未停,一息尚存者,急投本方,1小时起死回生,3小时脱离险境,一昼夜转危为安。


2,古籍文献


《神农本草经》:【附子】味辛。温。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生犍为山谷。


《名医别录》:【附子】味甘。大热。有大毒。主治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生犍为及广汉。八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甘草黄芪人参乌韭大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