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明是为了TA好,为什么TA却觉得你在挑刺儿?

 羊梨笔记 2021-04-09
用电影的语言表达思想,用思考的力量逼近真相。大家好,这里是羊梨拆书之《幸福的勇气》系列节目第二集。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真心地希望别人好,父母希望孩子成长,老师希望学生进步,夫妻希望另一半更成功更上进,这些都是不带有任何功利心、初心非常纯粹的爱对方。但对方呢,却不一定如我们所愿,甚至不一定领情。

想要让对方变得更好,初心是好的,源自于爱。但是伴随着爱的同时,却隐藏着纵向关系的成分:因为觉得对方此时不够好,才会希望对方变好。认为对方此时需要帮助,潜意识里就是将自己看做比对方更权威的角色。但对方此时是否真的不够好?对方此时是否也同样认为自己不够好?认为需要你的帮助?

如果对方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发出了需要你帮助的信号,那么此时双方仍然平等;但如果对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发出信号,自己却主观认为对方需要改变,并主动出手帮助、想要改变对方时,这样就成为了「越位帮助」,事实上构成了纵向关系。

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变成“试图按照自己的意见去改造对方”,“TA为什么不能按照我希望的方式来?”。可以想见,效果不彰不说,反而可能激起对方的反弹,“你干嘛老是挑剔我?”,导致两个人之间关系愈加紧张。

我们不否认在一些极端情形下的「越位帮助」和纵向关系是必要的,比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眼看就要踩个大坑,危及身家性命,作为亲人爱人,越位帮助强行喝止无可厚非。但那是日常生活中非常低频的极端情形,大部分情况下,对于越位帮助这种倾向,我们都需要自省、警惕。

在阿德勒学派看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没有做到「尊重对方」,这一点也是所有高质量人际关系的大前提。想要帮助对方?得从「尊重」开始。

尊重这个词,通常我们会用在两个场景中:第一,对那些比自己更有地位、更有学识的人要尊重,比如尊重师长、尊重父母等等,双方地位有高下之分;第二,用在两方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比如口头上讲“我尊重你的意见”,隐含的情绪是无奈和敬而远之,“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是我也改变不了你的选择,所以就这样吧”。

但我们这里所讲的尊重,不同于以上两个场景,而是基于平等地位、发自内心地理解对方选择的这样一种尊重。解释得更通透明白一些,尊重,包含三重含义:

  1. 尊重的底层是他者接纳

「自我接纳」这个概念讲得比较多了,简要来说就是要认识到自己有缺点也有优点,不会因为这些缺点的存在自己就没有价值;「他者接纳」类似,是要看到对方有缺点也有优点,这些特点都是TA的一部分,组合在一起才成为了真实的TA。

婚恋情感语境下有一句常见的鸡汤,爱一个人就要爱TA的全部。这句话有点那么个意思,但跟他者接纳还不一样。我能接纳你有种种缺点,不等于我爱你的这些缺点,也不等于我非要让你去改掉这些缺点

在《被讨厌的勇气》拆书系列的第二十一集,也就是讲自我接纳的这一集里,我们讲到过,自我接纳要分清哪些我可以改变,哪些我不能改变。关注那些我能够改变的事情,忽略那些无法改变却会让你自我感觉糟糕的事情。这个道理,对于他者接纳同样适用,在对方的缺点里,分清楚对方能够改变的和TA不能改变的。

理解了这一点,才具备了尊重的基础。

  1. 尊重对方当下不想改变的状态

人生从来不是一条平坦的康庄大道,而是布满了坑坑洼洼,人的状态也会有高低起伏。有时候活力十足,有时候却颓靡不振,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绝大部分处在正常、健康状态的人,都会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对方的丧和颓废,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暂时的,不会一直这样。

所以,在他者信赖这个概念里,还包含了这么一层意思:相信对方是一个独立的、能为自己负责的人。有了这个认知基础,才可能做到,当对方的情绪不佳状态低迷时,你会相信对方自己能调节过来,也就不会再因为皇帝不急太监急而抑制不住想去出手越位帮助的冲动。

所以,尊重,不仅要做到他者接纳,还要看到对方现在的情绪,尊重对方当下不想改变、颓废的状态。安静的支持、陪伴、接纳现在还不想改变的对方,等待TA积蓄足够的力量之后,自然会重新启航。

改变之门只能由内而外打开。

  1. 尊重,从关心他人兴趣开始

尊重,不止是口头说说而已,还需要付诸行动,让对方真正感觉到你的尊重。而行动的第一步,就是关心“他人兴趣”。

在有些场景下,尤其是很多亲子教育的场景下,面对孩子不想学习不上进的糟糕状态,做父母的怎么都没办法心平气和地等待孩子的状态自然调节过来。越位帮忙也不好,静观其变也不是个办法,这时又该怎么办呢?

比如,这段时间孩子特别喜欢玩游戏,上学时跟同学交流开黑心得的兴趣远远大于听课的兴趣,回家甚至作业不做茶饭不思,一有空闲就去玩游戏,怎么破?

在书中的哲人看来,破题的关键在于关心“孩子们的兴趣”。无论在你看来是多么低俗的游戏,都首先试着去理解一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也去尝试一下,甚至和孩子一起组队开黑。

注意,不是“陪孩子玩”,那是一种基于明显企图心的表演行为;而是自己也投入其中愉快地玩,寻找、享受游戏的乐趣。

这样的好处有两方面。一方面,这时孩子们才会真正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人被认可、被“尊重”、被平等对待,而不是仅仅被当作一个孩子;另一方面,这个过程有助于你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找到其中真正的秘密。

用阿德勒的话来讲就是,我们需要“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而不是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心去体验。通过这样,尽可能调整到和对方相近的频率,假设自己和对方拥有同样的人生经历,然后想象一下: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会萌生出怎样的感受和体验,会为什么“想玩游戏而不想学习”,通过这样而找到共鸣。

这样的共鸣,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技巧、一种投入:它需要的不是远远地在一旁观察、怜悯那些状态不佳的可怜人,而是让自己基于他者接纳和他者信赖,关心他者兴趣,投入时间心力去体验,然后代入对方的人生经历去模拟其深层次的感受,最终达到共鸣。这才是尊重的本质和全貌

这个过程虽然非常费时费力,但是对于正在陷入困境的亲近关系中的对方,如果我们真的想帮助对方走出困境,还希望在此过程加深羁绊而非透支亲子关系亲密关系,那么这个尊重的全过程就是有价值的。

虽然《幸福的勇气》这本书并不能提供“对方不上进状态糟糕时到底该怎么调整”这类问题的直接答案,但是如果我们真的做到了尊重、达成了共鸣,解决问题的答案自然也就呼之欲出了。

而且,如果我们做到了真正的尊重,还会收获一个可能意想不到的成果:尊重的传染。是的,尊重是会传染的。如果我们向对方展现了真正的尊重,对方不会感受不到的,也会在某些时机和场景予以回馈,最终让这段关系中的双方,都尝到羁绊关系加深的幸福感。



本期为《幸福的勇气》拆书系列节目第二集,前面的节目请点击:

第一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