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肩担日月,手播粮田,用自己辛勤的一辈子来解决十几亿人的口粮,清贫的生活没有让他们倒下,只能说他们太不容易了”,这句话真的是农民的写照。每当在繁华的城市看见衣着简陋、忧心忡忡的人时,他们也许就是农民,就是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种出了全世界最多的粮食,说起贡献,相信农民的贡献无人能比,但晚年的农民却因为碎银几两而犯愁,现如今,超过70岁的农民基本都是50年代的农民,他们现在既干不动农活,又疾病缠身,每个月百十元的生活来源确实已经满足不了正常生活,所以现在很多人都呼吁提高这一部分高龄人的养老金,是否应该提高呢?下面咱们就来聊一聊50后农民的状态。 “一代人吃五代人的苦”来形容50后的农民真的不为过,当时正是胜利初期,一方面要进行重建,一方面还要顶着来自外部的压力,这一切的前提是要解决生存问题,当时农民是冲在第一线的,为了保证发展,农民们都是勒紧裤腰带,经常饿着肚子把活干,当时农村发展是以生产队为基础,队长每天早晨一声哨子,村里的老少都会冲在最前面,当时很少有偷懒的情况发生,因为他们知道,想要改变贫穷只能不断地努力干活,他们那时候没有任何机械,干活全凭双手,真的是全心全意地出力干活,以至于现在很多50后农民身体出现各种问题。 50年代的农民除了要解决温饱,他们本身还上有老下有小,记得爷爷那一辈,家里最少都有3个孩子以上,多得可能会有8个孩子左右,生下来就要照顾,于是他们就每天不停的劳作,不停的为家里做贡献,把最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广大人民,那个时候他们的思想就是,只要人民需要,他们一定会是第一个冲在最前面的,所以不要总说“小农意识”,在那个年代,一心只求发展的情况下,农民个个都是英雄。 50年代的粮食生产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困难,当时没有化肥,没有优良的种子,就连水源都是问题,听爷爷说,当时的小麦产量一年也就80斤左右,有好的人工肥的地方也就勉强达到400斤左右,大家可以算一下,那时候全是人力,一年才那些产量,但它们依然乐观地对待,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出力种田,那么接下来的几代人将会更穷,会更挨饿,所以这苦他们吃定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后来能够成为农业大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这些50年代农民在前面给我们铺路,我们可能真的会吃不上这么好的粮食。 50年代的农民应该是新中国的第一批农民,他们把最好的时光,最好的身体奉献给了发展,在当时一条裤几个人穿的情况下,他们真的没有退缩,但现在他们却因为养老问题而感觉到艰难,50年代的农民今年应该70多岁了,现在他们的养老金应该是在100元-300元之间,其实这个钱是补贴给他们的,但现实的情况是,他们确实有些不够,人一旦上了岁数,不仅体能跟不上,身体各个部位也开始出现或大或小的毛病,但每个月的这些钱基本连一个感冒的可能治不了,而且他们除了让女赡养之外,基本没有任何收入,这就不禁让我们开始反思了,为何一代人替我们抗了五代的苦,他们就不能享受好一点的养老政策呢? 希望我们能够认真对待这个问题,50年代的农民真的是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社会发展,同时它们吃的苦也是为了子孙后代吃的,为了他们能有一个好的养老生活,真的应该呼吁提高他们的养老金,让他们能够真的“老有所依”,大家认为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