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1

 古典读书治学 2021-04-09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知不知上,有两解。

知,然后放下自己的知见,如实地审视问题,这是一解。这和“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不一样的,用心不一样。这和谦虚也有区别。谦虚是人我之间的一种客气。而“知不知”,是清空自己的成见,永远以一个崭新的心态、视角看问题,这是更为精微的。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是诚实地面对自己,这也是一解。这一解,通于至诚之道。内心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一点也不作伪。曾子三省吾身,就是这样的一种反求诸己,检视自己之法。

两种理解是相通的,放下已有的经验,以一颗初学者之心面对事情。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不会停留,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就不会固执己见,而能够与时俱进,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因机处理所面对的一切。

知不知,是一种可以生发的。在知与不知之间,往来自如。往来于知与不知之间,这就是智慧啊!所以讲到这里呢,上面说的两解其实就打破了。知与不知,如同奇正,奇正之相生,无穷如天地,不绝如江河。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

不知知病

不知,而说自己知道,这就是自欺欺人,是不诚。不诚无物,我们就不能看到事情的真实的样子,这就是世人的通病。这是揣着糊涂装明白,多会坏事儿。

有病就得治啊,不然发展下去,小病变成大病,最后没法收拾。这个病发生在一人身上,这个人就得治。发生在社会上,这个社会就得治。

还有一种病呢,就是“知”之病,自己以为知道很多知识,经验,就一位了不起,自以为是无所不知的智者,对他人指手画脚,好为人师,治理国家,自以为是。你看,这种病也是不轻的。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所以,必须要把这个“病”根治了,才能好。老子讲“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你看,这损的是什么?就是这个“知”之病。

圣人呢,真的把这种“知病”当作了病,这就是病啊,改该啊,该治得治啊!直面病,绝不讳疾忌医,能够把问题在萌芽状态的时候就解决了,这就是解决问题于“未兆”。你看圣人高明吗?他能直面问题,有觉即醒悟,行动,处理。高明在这里。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这是圣人的状态,圣人也是从普通人一路走过来的。圣人能够“知不知”,能够直面自己的无知,直面“道之不可道之处”,永远不妄自菲薄,所以呢,能够通达道,能够明道。

这里我们试着列出几点我们可操作的:

一 知错就改,学习曾子的三省吾身。

二 反求诸己,凡事回到自己,检视一下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三 我们可以列一个四象限表,知与不知,能知与不可知,这个四象限表一列出,就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状态,乃至于为未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甚至对这个不可知还会有新的突破。

四 不贰过。颜子能做到不贰过,我们呢?我们是否做到了。

我们可以看到,圣人之路,老子其实是给我们指出来了。而老子的学生,孔子其实是践行了老子之道。两者的学问传承,在《论语》里是可见的。

而庄子对老子的学问,也是有传承,有反思: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也知道求知之路是无止境的,不能把生命困死在求知上。明知与不知,在知与不知之间,余出了路,顺着这条路,“缘督以为经”,就“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回到了生命本身。

老子给出了原则,孔子和庄子各有发挥,各有践行,都在承续老子之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