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裴永康//​抗战期间交口称赞的“振华学校” (上)

 后稷文苑 2021-04-09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

发刊制作:葛丽娟
协助制作:焦云竹  薛前发
走近裴海涛老师(2020.12.26)
稷山 南回荣//平淡是真:再写给裴海涛女士


父亲裴永康,1923年农历9月23日出生于稷山县西社镇沙沟村一个耕读之家。2006年古历9月初四驾鹤西归,享年84岁。

父亲一生从教,学博识广,淡泊名利,两袖清风。退居稷师校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每日读书看报,作文习字,赐教后生,应酬社会,难得有片刻偷闲。与其对座,父皆谈兴盎然,警语连珠。国风民俗、古讲今轶、诗趣文理,无所不容。平淡如水中,自然包容着一种品德、一种颖悟、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少壮读书,刻苦自励,品学兼优;从教岁月,爱岗敬业,蜚声河东;赋闲日子,心系社会,笔耕不辍。为后稷故里编审文史,书写县志,应县文联、县老年书协之邀,会书会文,笔耕不辍。撰写评论与研究、碑文与墓志铭、乡梓史话、民俗风情、抗日赞歌、游记散文等等。不少文人志士慕名前来,或让其润笔,或求得一文,或向其讨教。书写沙沟改革奋斗村史,追溯稷师四十年历史之源,伏案疾书,倾其心血。1999年出版十余万字作品专集《偷闲集》。集中之文,真诚、自然、质朴、严谨,笔墨娴熟。其中人物钩沉,古迹探究,民俗描写等等,更是珍贵的文史资料。

裴永康//钩沉救忘话羲和

爷爷裴汝霖,乳名裴天佑(1903--1959)稷山县沙沟村人。高小毕业,继而考上保定军校,因家人阻拦,未能成行。抗战爆发后,先后被选为村、区、县、乡宁中心区农民救国会委员,曾任抗日救国同盟会十三县宣传、秘书等职,为抗日救亡工作奔走呼号。期间,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毅然在本村堡子内创办成立私立振华两级小学,培养抗战建国人才。晋西十二月政变后,学校又成为党的地下联络站。父亲裴永康亦在此学习,并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故撰文以记之。

——裴海涛

沙沟村貌

抗战期间交口称赞的“振华学校”

(上)

 

裴永康

凡是“振华学校”的学生,凡是了解“振华学校”的人,纷纷要求为“振华学校”撰文表彰其爱国思想,艰苦精神和优良的校风学风。笔者肩负重托,不揣浅陋,欣然记其梗概。

一、学校的创建

“七七”事变后,抗日烽火燃遍全国。1938年初,稷山沦陷,敌占区的腥风血雨,交错区人民的撤离逃难,使城镇乡村万马齐喑,莘莘学子大都失学,少数则受着奴化教育。当时在稷山县农救会工作,后任乡宁中心区农救会秘书的裴汝霖同志,目睹惨状,感痛儿童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人类的未来,拯救他们,也是抗日救国,拯救民族危亡的任务之一;同时深感抗日救国、培育人才,学校教育至关重要,于是当即在他那山村——稷山西社镇沙沟村堡内成立小学,聘请东庄村王在丰任教,招收附近三十余名学生。不久,学生增至六十余名,他又增聘了张家庄王第荣老师。1940年,慕名而来的学生日渐增多,除附近各村外,还有县城周围、新绛、万泉、乡宁等地学生也远道而来,学生急增至百人左右,他又增聘山底村王壬寅老师为校长。以后又让学生李鼎新(新绛官庄人)留校当老师。就在此时,初级小学已难满足要求,汝霖同志同三位王老师又联络同仁,组成校董会,集资兴学,冲破顽固势力的种种阻挠,成立了“私立振华两级小级”。学校取名“振华”,是以抗日救国、振兴中华为宗旨。“振华”二字凝聚着创办者的抗日激情与爱国思想。它反映了各界人士和广大人民的愿望,吸引着爱国青年,鼓舞着大家的斗志。

沙沟村貌

不知创业万般苦,说来似不费精神。其实创办“振华”的酸甜苦辣,我们是难以想象的。他们不要政府和人民处半文钱,而为群众为国家办这么件好事,不唯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反而遭到一次又一次的阻挠和刁难。他们上了几次书,跑了许多腿,求了好些情,县政府就是不答应。先说“没有办学组织,不予批。”创办者裴汝霖、房东薛雨顺和老师王在丰、王第荣、王壬寅等志同道合者便组成校董会。这时县政府又说,“没有办学经费,不予批。”校董会就发起募捐,裴汝霖带头捐资一千元,献好地五亩,薛雨顺捐八百元,网壬寅校长捐五百元,王第荣、王在丰老师各捐三百元,其他社会贤达也有不少捐赠,这该批准了吧?可是政府又以没有合格校长为借口,不予批。当请山西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毕业的王壬寅为校长时,刁难者理屈词穷,始予批准。创办者在这场斗争中是千方百计,针锋相对,终于取得了胜利。这也说明,正义的事业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他总是要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沙沟村貌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抗战期间,“抗大”作风影响极为深远。“振华”学校就以之为榜样,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办学方针。

学校的校董、老师、不仅全尽义务,不取任何报酬,而且如前所述,人人捐资。不仅捐资,而且捐地捐物。裴、薛校董家中,凡是学校需用的东西都慨然献出:需桌凳搬上,需黑板、床铺、做上,需砖瓦木料、运去,需高大树木,到地里伐去,……三位王老师也经常将家中书籍、什物拿到学校,供大家使用。他们都以校为家。

有了上述的大力支持,但还得靠自己动手,勤俭办学。因之,课余的劳动可说是热火朝天。学生全是自带口粮,免费学习,烧火做饭柴禾,全由师生星期日上山去扛;食醋全是采集的酸枣酿制而成;蔬菜基本上是生产园地自产,夏秋两季还采集些山葱山韭、野果野菜,入冬就吃自腌的酸菜。所以,学生的伙食只出几个盐钱。严冬取暖,是自己烧木炭;平时的修房、打墙等活,全是自己动手;另外还挖药材、种地、将收入作为补充经费和师生生活之用。至于种地的铣镢锄头和砍柴的镰刀斧头,以及操场的单杠、栏圈,则由校长王壬寅倡议,并找来名叫金成的技术工人,用土法炼铁而自打自制,校长和几位老师带头抡锤、拉风箱,校内炉火通红,叮叮当当,从而打造了成批的生产利器,为大闹生产创造了极为有力的条件。

沙沟村貌

  学校的生活是紧张的,但却是井井有条的。学习时专心学习,劳动时生龙活虎,劳动全是在星期日或课余。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卫生、唱歌、体育等,基本上采用战前的课本,就是国文选讲抗日救国的文章,历史加授“日本侵华史”。这些课本有的能找一部分,有的只能找个样本,缺少的如何办呢?全由老师刻印。但在当时,一无油印机,二无蜡纸、油墨,三无纸张。开始只能外出找地方印,后来又通过各种关系,费了许多周折,才从敌占区买来两架油印机和所需的纸张等,这样一方面解决了本校的问题,一方面还为外校刻印教材,用微薄的收入补充学校经费。老师们经常是忙到深夜,有时为赶任务而熬通宵,王第荣老师擅长刻印,他出力更大。老师们全心全意为学生、为学校的精神,真是感人之至。

在教学方面,校长和老师们都是知识渊博,学有专长,尤其能夜以继日,全力以赴,其备课之精细,讲课之生动,自不待言,单就批改作业来说,情况亦属罕见。他们是每周一次作文,算术是天天有课上,作文全是细批细改,算术作业总是全批全改,尤其高年级学生,要求天天写毛笔字、,天天写日记(实际是自我命题的小作文),仿字和日记,老师们也是细批细改,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其工作量颇为惊人,工作态度难能可贵。更值得一提的是,遇到日寇攻山扫荡时,他们便把学生带到后山石洞,照常坚持上课,坚持学习。功夫不负苦心人,因此和其他几所公办学校参加县上举行的会考时,“振华”取得了独占前十名的绝对优势;1941年儿童节,县上举行歌咏和体育比赛,“振华”又双获第一,夺回大会仅有的“歌咏救国”和“体育第一”两面奖旗;毕业生报考中学时,成绩优异,得到当时山西各联中的好评,当然也得到广大家长和群众的赞扬。都说:“振华不花国家一文钱,成绩这样突出,真好!”原来把学生全送到县立公办学校的三界庄教师陶国秀对王壬寅校长说:“我服气你们了。今后我的学生要全送到振华学校。”

学校工作如此繁重,学校生活如此艰苦,但全校师生都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成天沉浸在欢腾之中。

沙沟村貌



 裴海涛,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山西省稷山师范副校长、运城学院稷山师范分院副院长。先后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运城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为河东教育、公安、环保、煤炭等系统采写报告文学达上百万字,出书四本。其中《平平淡淡才是真》荣获全国大型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流金岁月》荣获“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全国大型报告文学征文三等奖。
——发刊制作:葛丽娟
协助制作:焦云竹  薛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