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米、滴滴纷纷杀入,“变胖”的汽车产业里,如何寻找新机会?

 中外管理传媒 2021-04-09

论坛嘉宾

张志勇(中国汽车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

夏汉关(中国造隐形冠军、江苏太平洋精锻董事长、中外管理联合出品人)

童志远(吉利汽车副总裁)

宁述勇(一数科技汽车事业部总裁)

辛宇(东风日产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

郭志明(宁波智能制造协会执行会长、均胜电子原副总裁)

崔东树(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

整理:中外管理 王爽 责任编辑:胸怀天下

继小米高调官宣造车后,有一名互联网选手加入了造车大军。这一次,是滴滴。

国内科技巨头扎堆造车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国内有百度、阿里、华为、小米等大型互联网牵手传统车企开始了造车之路,国外苹果、微软、特斯拉也没闲着。

此前外媒报道称,未来5-10年,全球汽车制造商们计划对电动汽车技术的投资增加3000亿美元,其中近一半资金将投向中国,加速行业转变。这1500亿美元,将给本土产业链带来什么?汽车产业正在发生怎样的重大变革?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2021年3月27-29日,由《中外管理》主办的第29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在北京举办,主题为:2021· 双循环时代的“核”引擎。7位业内专家齐聚《2021年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变革与升级》论坛,直抒胸臆。

以下是《2021年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变革与升级》论坛精华内容整理:

如何在汽车产业链里寻找新机会?

张志勇:2009年国家出台新能源汽车政策以来,整个汽车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都在用一个词——颠覆。今天的汽车行业不是“颠覆”了,而是“变胖”了。怎么叫“变胖”?从产、供、销三个环节来说:过去的供应链条是指传统的汽车生产零部件,但今天的汽车市场供应商里,比如科大讯飞、高德、腾讯、百度等科技互联网公司,纷纷加入了供应商行列。经销环节,过去只是传统的4S店模式,但是今天许多企业有了2S、1S,甚至直营店。整车生产方面变化更大,不仅有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等,还有更多的资本想进入。汽车行业“变胖”了,就意味着机会多了。但机会到底在哪里?怎么把握这些机会?值得我们探讨。

崔东树:汽车行业是“变胖”了,上游产业链延伸的更深,下游的合作伙伴更多。对上游来说,带来了巨大的增量机会,但同时面临着技术、规模和趋势性的挑战。对下游来说,智能化、网联化带来汽车技术和产业的延伸,车企和互联网企业的融合,使汽车延伸到产业链更下游。可以说,行业的各个方面,都面临深度调整。

目前,我认为汽车行业最严重的压力,就是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压力。汽车行业碳达峰要比别的行业难很多,乘用车千人保有量不到180辆,还有一半家庭没有车。既要内循环,又要保障碳的使用量,所以对整个产业链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机会。

张志勇:发动机是传统汽车企业必备的大件,现在也在向新的高端科技方向转型。传统机械制造的机会到底在哪里?

夏汉关:新能源电动车对我们企业有没有颠覆性?没有!对我们来讲都是利好。因为15年前,我们就做了相应准备。15年前我们公司就在关注,电动车发展后,传统的机械制造往哪走的问题。

我们是做齿轮的,是变速箱关键的零件,过去十多年我们取得了良好成长。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用精密成型的方法,对汽车的轻量化有所贡献。我们将精密加工向高精度的零件制造,向电池、电池阀、控制系统方向努力,现在主营业务95%以上的产品,都是在给大品牌全球化供货。目前,我在思考新能源带来更好的机会了,怎么能更好地把握住?

张志勇:在新能源制造的时代,地方企业找到机会了吗?

郭志明:汽车产业在宁波12000亿的GDP中占了非常重要的部分,将会成为宁波经济成长非常重要的引擎。

我来自均胜集团,大众推出的ID.4的电池管理系统、充电系统,给均胜带来了大概一百亿的新商机。均胜作为大众信息系统平台MRB3的全球唯一供应商,仅在中国市场预计新增加的业务也在一百亿。从这两个数据来看,未来汽车转型过程中,为主机厂做服务,机会还是非常多的。

张志勇:吉利是生产基地,汽车所有零部件最终都集中在此,堪称微观放大器。汽车零部件厂商有哪些机会?

童志远:大家经常讲汽车要重新发明,要重新定义,作为一个汽车零部件厂商怎么样寻找机会?我认为有几点:

第一,一定要站在产业发展、技术发展的趋势上找方向。现在的趋势是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所以就往这个大方向走。

第二,培养良好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主动参与到汽车产品初期开发中。汽车产业越来越胖,合作伙伴越来越多,通过同步开发缩短产品周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要能缩短交付的时间,要有技术快速迭代的水平。

第三,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逆全球化浪潮,对本土很多供应商、零部件企业来说是一个机会。

第四,零部件企业也需要有客户思维。如此才能与主机厂、汽车企业有共同语言,进而发现战略机会和现实机会。

张志勇:供应商怎么保障自己的业务不断扩大?怎么在未来占领先发的优势?

宁述勇:现在汽车真的从硬件变成了智能终端,这中间产生了很多机会。比如,在芯片方面布局将来肯定能赢。当然,第三代半导体与欧美差距比较小,也已经有一些不错的公司崛起。同时,从纯硬件往系统解决方案转型是一个机会。

并不是说只有软件方面有机会,硬件方面也可以做的特别好,比如发动机周边的螺丝,到现在中国都做得不是很好。最重要的是专注,踏踏实实把一个事情做好。

未来,汽车的趋势一定是从硬件变成软件,从原来的交通运输工具变成玩具。中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优势,在汽车领域一定能发挥出来。

手机都不做直营,为什么汽车非得要直营?

张志勇:2000年,4S店刚刚兴起的时候,许多人开店就能赚钱。现在是不是又有新的机会了?现在新能源汽车经销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直销模式大行其道。还有企业把传统经销商和直营结合起来,这种模式到底是否可行?

辛宇:影响商业模式最根本的是:做营销网络管理的时机。

4S店有一个关键指标叫服务吸收率,指4S店的售后服务能够涵盖多少运营成本。行业中做得好的平均是60%-70%,非常好的可以达到100%以上,基本靠售后不仅把成本全部覆盖,而且还略有盈余。

但新能源车来了以后,这个逻辑不存在了。新能源车维保做什么呢?换轮胎、换雨刮器,原来所有正常的维保服务都没有了。所以,商业模式在底层被摧毁了。那么怎么办呢?依靠代理制,赚销售佣金。这其实是传统经销商,向线下服务提供商进行转型。因为原来的业务不存在了,逻辑上出问题了。所以,最重要的是将来成为移动出行的服务供应商,车辆的整理、准备、清理等都是机会。

张志勇:在汽车销售端,传统经销商是不是一定要被灭掉?

崔东树:大部分直营的模式,不是完全通过网站接收订单,还是要去垂直网站“买线索”然后去推广——并不是都跟特斯拉一样,交完定金就等着提车。对大部分新能源品牌来说,仍然面临库存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价格。价格是调整供需最重要的手段,传统车通过经销商环节,给厂家创造了供需之间的弹性窗口,所以4S店的销售模式能够平稳发展。目前新势力销售只占1%,大部分销售还是需要经销商去做。

张志勇:比如,有一家企业有两亿资金,想进入销售端,是和主机厂建立传统的经销店?还是走代理模式?或者以其他方式和主机厂合作?

童志远:如果有资金,我建议你和主机厂合作建直营店。我在汽车行业快四十年了,经历了整个汽车营销方式的变革。传统经销商根本的问题在哪里?

第一,代理模式下,主机厂不能最直接听到客户的声音,对客户的埋怨处理起来也不是最快的。但既然认识到客户是企业最大的资源,就要第一时间了解客户需求。

第二,原来卖车挣钱,现在靠服务挣钱。第三,整个链条很长,效率很低,服务标准很难统一,但直营店容易做到全国统一标准。另外,当车企推出新产品或者重大转型的时候,汽车厂和经销商在某些时候战略目标是不一样的,直营方式就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宁述勇:什么品牌适合做直营?第一,利润丰厚玩得起。第二,品牌刚刚设立,走量不大。到一定的量级,仅凭直营根本支撑不了。第三,有组织能力。

崔东树:经销商并非只赚10%的利润,他们真的是在让利客户来提升销量。整个产业链里,利润在生产环节。销售是提高出货量,保证资金能够回收,直营能不能保证出货量?难度很大。4S店能够在备受质疑中走到现在,有它存在的合理根据。手机都不做直营,为什么汽车非得要直营呢?

纵论创新:客户的痛点、服务的黏性、受众的体验

张志勇:不管是供应商环节,还是经销商环节,还是主机厂环节,大家谈的最多的一个词是创新。那该怎么去创新?

辛宇:创新的本源和着眼点还是要从客户角度出发。为什么客户开了电动车以后,就不会再回到燃油车时代了?因为体验真的太不一样了。

除了产品层面的创新,营销模式也在创新。搞直营是革自己的命,但是放眼未来,又不能不做变化,所以一定会有一种混合型的方式出现。比如按照产品线,按照价位段,按照盈利情况,慢慢进行切分。

不需要天天眼睛盯着颠覆式创新,有时候最好的方式往往是组合式创新。组合式创新往往最安全、风险最低、成本最优,能够最快地解决客户痛点。

夏汉关:从零部件的角度来说,创新就是创造价值的活动,只要能增加价值,能够增加客户的需求就是创新。

创新无处不在,从研发的角度,创新出质量更可靠,成本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从制造成本的角度,改进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作为零部件厂商,要站在主机厂的角度体验他们的想法,然后再结合公司内部的产品研发、人才管理,就能找到创新方向了。

张志勇:很多企业所谓的创新根本不是创新,只是去圈钱或者有其他目的,那么创新的源头在哪里?

童志远:创新一定围绕着客户的痛点、服务的黏性、受众的体验。

创新需要有三个保障:第一,要有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企业文化和机制。第二,管理上去中心化、去领导化。第三,团队有国际视野,有创新热情。

郭志明:创新就是寻求突破,一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另外走出去看一看也是挺精彩的。从2010年到2018年,均胜先后组织了超过十次三千万美元以上的并购,我们就这样进入了汽车行业。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日本有一万多家企业破产,在欧洲、北美,这样的情况也大量存在,这对中国企业来说肯定也是一个机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