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如何建强一流课程——一流课程的选型

 范珍珍eqhdh05d 2021-04-09

2019年,教育部开始认定五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未来几年将认定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16500门(教高〔2019〕8号),2020年公布了首批5118门五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高函〔2020〕8号),而且还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展大规模在线教学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原2017年、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也一并纳入了名单。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5118门,包括1875门线上一流课程、72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463门线下一流课程、86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184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第二批和第三批一流本科课程数量还有10000余门。如何选择合适的类型进行申报?

图片

首先针对五类一流课程我们该如何定义,结合教育部2019年的建设规划中的《“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和《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公布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答记者问》。我们对五类一流课程的定义进行梳理:

1

线上一流课程

即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突出优质、开放、共享,打造中国慕课品牌。完成4000门左右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构建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类别更加全面的国家级精品慕课体系。

即大家俗称的“精品慕课”,这类课程面向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在精品慕课的示范带动下,目前我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在各大平台上线课程已达3.2万门,获得慕课学分的在校生超过1.4亿人次,社会学习者学习浏览量突破100亿人次。在世界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在线教学平台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和学堂在线国际版,免费向世界各国学习者提供英文课程资源并提供必要的教学服务,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爱和担当。

线上一流课程建设要领


从表面看,线上一流课程需要强调课程的几个要素:名师、名课、量大、面广、高互动、高质量。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建议选择线上一流课程的时候一定强调课程的运行效果,不仅是线上的大规划运行,还需要强调校内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仅要体现校内课程的要素(培养计划内课程、有效学时学分及教学团队、教学组织),还需要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图片

2

线下一流课程

主要指以面授为主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较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认定4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

这类课程强调改革传统线下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增加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深入开展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

线下一流课程建设要领


从认定的门数来看,线下一流课程的认定速度最快(2020年已经完成计划数的36%),但是从课程的建设基础看,这一轮认定的线下一流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部分课程都是之前被认定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

  2. 课程绝大部分都是基础课(包括两课、公共课)、学科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

  3. 课程大部分来自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的核心课程,部属院校课程多于省属院校。

  4. 课程负责人中教学名师辈出,有的课程负责人是院士,也有很多校长承担课程负责人。

主要因素是一流课程数量已作为高校学科评估、专业认证的重要观测指标。高校老师积极申报。但是,不少老师对线下一流课程的认识还只停留在精品课程阶段,所有的课程都可以申报线下一流本科课程,但是从数量上看,线下课程不多,少了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模式均需进行重构。教学内容需要结合时代发展体现课程内容的先进性、高阶性与创新性,教学模式需要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重构。

1、教学内容重塑

课程内容需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要求,反映学科专业、行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增加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内容。

学生学习方式有显著变化,安排学生个别化学习与合作学习,强化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

2、教学模式重构

教学模式需体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因材施教,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有效开展线下课堂教学活动。实施打破传统课堂“满堂灌”和沉默状态的方式方法,训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审辩式思维能力。

图片

刘西拉教授:“让生命燃烧,而不是冒烟”

3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大力倡导基于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应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优质课程申报。认定6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这类课程鼓励全国各类高校教师广泛参与,基于慕课等优质在线课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对校内课程进行创新性改造,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既提升了教学质量,也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因为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认定规划数量最多,也最受老师关注,但是从2020年最终认定的结果来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认定的比例最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有线上教学的支撑,很多老师都在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但是比例不够,模式比较简单不符合要求不能申报。

  2. 运行周期不满足两个学期或两个周期的要求,很多老师选择在2021年申报。

  3. 线上资源与课程的内容不符或差异较大,很多老师在选择线上优质资源的时遇到了困难。

  4. 教学模式不成熟,部分老师开展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还属于“简单混合”,比如用工具(聊天工具、课堂互动工具等)进行课堂教学互动(这类课程主要是线下课堂的信息化辅助教学,不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5. 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教学设计的缺乏,部分老师的课程教学设计还属于课前线上预习,课堂教师的授课仍然使用传统授课模式(讲授为主),或者没有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这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不符。

  6. 线上学时不满足20-50%的硬性要求,不少老师在申报一流课程的时候就是直接写线上多少多少学时,但是缺乏有力的证据证明线上的学时(学生线上的学习数据、教学日历、教学设计等)。

图片

4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着力解决真实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完成1500门左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认定,形成专业布局合理、教学效果优良、开放共享有效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

这类课程是通过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网上做实验”和“虚拟做真实验”,解决了高校实验教学 “做不到”“做不了”“做不上”的老大难问题。同济大学教授李晓军的“岩石隧道防火体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课程近2年来全国已有超过3万人次进行了线上学习,从教学质量和普及程度来说,对原先的隧道火灾教学模式都有革命性的积极影响。

图片

这类课程可以看实验空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服务平台 (ilab-x.com),这里有最为详细的申报指南,每一门认定课程的申报书和申报视频都可以在线观看,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和课程选择对应的课程进行学习。

在这里我们建议各位老师在申报中注意这类课程的选题:

 1. 项目负责人须为申报高校正式聘用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强,师德好,积极投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项目团队组成结构合理、人员稳定,须保障线上线下教学应用正常有序运行。

 2. 申报项目应为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的基本单元,符合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要求。凡涉及国家保密要求的项目均不能申报。

 3. 申报项目应是面向实验教学培养目标,针对实物实验安全性差、难以实现、成本高昂、时空限制等方面原因不便开展的实验教学任务。项目应实现实验核心要素,项目的仿真度应着力于还原真实实验的教学要求、实验原理、操作环境及互动感受。

 4. 申报项目应支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纳入本专业教学计划,且满足2个课时的实验教学需求,学生实际参与的交互性实验操作步骤须不少于10步,原则上不少于两个学期的实际教学应用。

 5. 申报项目的实验教学设计须具有原创性。仅拥有实验软件系统使用权的项目,或者购买实验软件系统使用的,不在申报范围内。

 6. 项目所属学校须对本实验项目全部内容独有或共有著作权,并确保项目内容及使用项目内容的行为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为保障获得认定后的共享服务工作,共有著作权的项目须经全部共有方同意,在项目获得认定后可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免费共享及进行其他符合项目需求的使用。建议学校进行与项目相关的软件著作权登记。

 7. 申报项目的有效链接网址应直接指向实验项目,且保持链接畅通;应确保在承诺并发数以内的网络实验请求及时响应和对超过并发数的实验请求提供排队提示服务。

 8. 申报项目须按照《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技术接口规范(2018版)》(可在“工作网”下载)要求,在申报期间与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实验空间(www.ilab-x.com)完成相关数据接口联通。

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在选题的时候需要根据教育部的规划进行,同时教育部网站已经公示了虚拟仿真一流课程的评审指标: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应具有:

1、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理念

坚持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协同实施,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2、准确适宜的实验教学内容

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真实实验项目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坚持需求导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行业产业发展最新成果,紧密结合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特点,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发原理准确、内容紧凑、时长合理、难度适宜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3、创新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

始终关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需求,重点实行基于问题、案例的互动式、研讨式教学,倡导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创新实验教学项目资源呈现方式,注重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媒介促进教学准备、线上讨论、线下交流。加强网络化条件下实验教学规律研究,探索提升实验教学效果的方式方法。

4、先进可靠的实验研发技术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研发要以完成教学要求和内容为目标,综合应用多媒体、大数据、三维建模、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传感器、超级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计算等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提高实验教学项目的吸引力和教学有效度。加强相关技术可靠性研究,注重对学生使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全方位、多层次防护,切实保障学生健康。

5、稳定安全的开放运行模式

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接入实验教学项目的运行需求,搭建具有开放性、扩展性、兼容性和前瞻性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运行平台。注重对相关实验教学项目自有或共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对学生个人信息等的保护,严格遵守我国教育、知识产权、互联网等相关法律法规,按照“谁开发、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确定基本安全责任。积极探索在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可持续运行的有效模式。

6、敬业专业的实验教学队伍

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围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运行,建设师德高尚、热爱教学、知识丰富、能力过硬、结构合理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团队。健全完善实验教学队伍考核、奖励、监督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研发和教学实践。

7、持续改进的实验评价体系

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纳入相关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课程,制订相关教学效果评价办法。根据学生和教师反馈,持续改进相关教学评价机制。鼓励高校探索有利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开放共享的教学绩效激励机制,建立高校间相关实验教学项目成绩互认、学分转换机制。

8、显著示范的实验教学效果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效果显著,受益面大,学生实验兴趣浓厚,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实践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开展在线教学服务或技术支持等,积极发挥对专业类内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

另外,2020年10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指南(2020年版)》正式出版发行。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专业领域体系为依托,组织各专业领域专家,根据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和课程特点,聚焦提高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于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制定的。旨在助力系统推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为高校和相关教师提供帮助和参考。老师们可以关注:联盟活动 ()

5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认定1000门左右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这是该类课程首次被纳入课程建设计划。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注重推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培育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社会实践课程在2020年的评审结果中数量较少,认定总数为184门。我们从课程的名称来看,这类课程比较特殊,涉及到各个学科,同时课程教学模式多样,教学方法不一,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

但是,我们针对社会实践课程中认定失败的课程做了一些分析,不难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 课程选题不合理:课程名字中有实验、实训的课程不太适合作为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申报课程,教育部在文件中也明确了非实验和实训课程。

  2. 课程的教学体系不完整,没有学时和学分,在学校的教务系统中看看不到课程的属性(教务系统截图没有该课程、没有学分、学时不对等)。

  3. 社会实践的实践学时安排不够70%,在这里需要明确一点,很多老师在选择社会实践课程的时候都选择专业课,专业课一般校内的理论学时比较多,这样社会实践学时就会变少,就很难符合70%的实践学时要求。

  4. 社会实践课程的内容选题不合理,选题需要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培育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一定是与社会基层、基础相结合的内容。

图片

图片

图片

那么老师该如何选择类型呢?我们在这里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如果您的课程线上运行效果比较好,选课人数多、教学互动好、课程选题符合两性一度,虽然可以申报线下或线上线下混合,但是,我们推荐优先申报线上一流课程。尤其是通识课、选修课等量大面广的课程,这类课程需要通过大规模在线教学才能体现其优势。

  2. 如果您的课程采用了慕课或SPOC作为线上教学,有合理的线上学时安排,教学过程线上线下衔接,我们推荐优先申报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部分选课人数不多的线上课程也建议申报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3. 国内少有的优势学科、优势专业课程,这类课程的建设基础好、教学团队优势足、教学内容先进、教学模式创新,我们推荐申报线下一流课程。

  4. 如果您的课程能够很好地与国家发展很好地结合,能够解决学习强国中号召我们去解决的问题,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有完整的教学过程。我们建议你申报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5. 虚拟仿真一流课程需要结合课程的规划进行选题。注重课程的应用与推广,能够做到“能实不虚、虚实结合”。

以上是我们给大家对一流课程选题选型的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如果您的课程无法确定申报类型也可以与我们联系,告诉我们课程的基本情况,我们给你一些建议和意见。

也欢迎老师持续关注我们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分享:

  1. 做好一流课程内容重塑

  2. 做好一流课程模式改革

  3. 做好一流课程认定申报准备

  4. 做好一流课程示范辐射引领

  5. 做好一流课程的持续投入


参考资料: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1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102/t20210205_512632.html

  2. 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11/t20201130_502502.html

  3.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4.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网 http://www./

  5.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公布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答记者问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011/t20201130_502519.html

  6.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945/s7946/201707/t20170721_309819.html

  7.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19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工作的通知 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1907/t20190702_388692.html

  8.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指南(2020年版)》 http://www./activity/detail?id=6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