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一宗国内恶意并购即将惨烈上演,浔龙科技遭众多大鳄环伺

 融中财经 2021-04-09

导读

若无特殊情形,新一宗国内恶意并购料将迅速上演。4月末,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鲟龙科技”)发布招股说明书,着手在创业板上市,首次拟发行2035万股募集近3亿元资金。戏剧化的是,目前公司四大股东持股比例竟然均未达到实际控制人水平,而上市后,股东持股比例将被进一步稀释。据此,倘若干预缺位,新一宗恶意并购案例的出现在所难免。当然,即将出现的鲟龙科技事件既不是首例,更不是终结者,在其前后,恶意并购接连上演,从未停息。在每一次中,情节都错综复杂,内幕都令人瞠目结舌,可谓风云诡谲。如果说商场水深如海,那么恶意并购因其激起滔天巨浪,以及其中的步步惊心,足以称为商海暗礁。

来源:融资中国  作者:张寿林

融中传媒:thecapital

《融资中国》杂志官方微信,整合十年报道资源,用心传递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的人与事

鲟龙科技难逃虎口

大凡冲击IPO的企业,每个股东都会争做实际控制人。但像鲟龙科技缺少实际控制人的IPO公司却令人颇为费解。

事实上,浔龙科技本次冲击IPO,已是二次闯关。4年前其曾尝试过一次,折戟而归。直接原因或许与股东资兴良美的关联交易有关。不过此后,资兴良美与鲟龙科技却因一起合同纠纷反目成仇、对簿公堂,从而爆出家丑。资兴良美称,为帮助鲟龙科技IPO成功,曾制造假数据应对证监局的现场检查。由此可见,浔龙科技存在的问题不是短期,也不是轻易能够解决的。即便浔龙科技闯过IPO关口,在前方,众多鳄鱼正环伺左右。

对于为何会出现实际控制人缺位的尴尬情形,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王斌曾回应说,主要还是养殖周期长导致资金匮乏所致。为维持持续生产,公司只有不断融资,以致自己的股权不断稀释,目前包括第一大股东威廉姆豪斯、红苹果投资、千发集团全是财务投资者。如今出现此番形景也属无奈。

至于这则高概率的恶意并购将会由谁引爆,难作定论。但作为一家高成长性企业,鲟龙科技正像一只绵羊,已然暴露在众多食肉动物的耽视之下。

没有最惊悚,只有更惊悚

恶意并购向来有着说不尽的恩怨情仇,每一次的事态演进,都出乎常人想象力之外,其魔幻度可令任何一出荧幕剧顿失色彩。

最近一起受广泛关注的自然是宝能强行并购万科。但万科并不孤独,同一时间内,与其遭受同样命运的还有更多。在中概股私有化回归A股潮涌之时,爱康国宾的回归遭遇A股上市公司江苏三友的阻击。在国内以体检为主营业务的爱康国宾,于2014年4月9日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2015年9月,公司提出私有化准备回归A股。可就在爱康国宾董事长张黎刚和买方团如火如荼地进行私有化时,却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去年11月29日,江苏三友提出高调溢价并购爱康国宾股权,这个溢价比张黎刚内部买方集团的要约价高出23.6%。若江苏三友不通过竞价,而从二级市场并购散户或中小股东股票,数量达到51%时,江苏三友董事长余熔将立即取代张黎刚,成为爱康国宾实际控制人。

白手起家的公司怎能轻易拱手让与他人,在江苏三友宣布加入竞价后,张黎刚第一时间出面申明,“公司私有化的决心不会有任何变化,作为爱康的创始人,我将与爱康共命运、共进退,我本人不会支持任何其他竞争性交易”。为了狙击江苏三友的并购,2015年12月2日,爱康国宾祭出毒丸计划。

那么毒丸计划是以什么形式阻击恶意并购呢?它通过提高并购成本阻止恶意并购的机制,随着各公司设置的范围和界限不同,有时会出现使并购价格提高几十倍的情况。该计划起源于美国,但在中国没被纳入合法范畴,因为我国证监会不允许折价发行优先股票。由于爱康国宾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所以执行一般流程即可启动毒丸计划。

如果事情这么简单,恶意并购也就不足以吸引眼球了。事实上,一旦冲突激起,便如滚雪球般难以停歇。就在爱康国宾拿出自己的杀手锏之后5日,江苏三友再次高调宣布,要将并购进行到底,并否认自己恶意并购,称其是平等竞争。这令事件变得愈加扑朔迷离。时间进入2016年3月,爱康国宾实名举报江苏三友及其实际控制人俞熔涉嫌违反《反垄断法》。其主要举报的内容是:江苏三友并购另一家公司慈铭体检过程中,涉及的经营者集中申报营业额超过《反垄断法》划出的“门槛”——20亿元人民币,却未报商务部反垄断局审批。但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市场有大约7000-8000家专业体检机构,即便是爱康国宾、慈铭体检与江苏三友三家公司加起来的市场也占有率仅为2.6%左右,因此很难仅以20亿的申报门槛作为判断构成垄断的依据。目前事态还在继续发酵中。

恶意并购滥觞于美国,正流行于中国

恶意并购作为一种现象可以追溯到近半个世纪之前,其起源于资本市场最为繁荣的美国。有如好莱坞是电影界的重镇,恶意并购在美国也尤其令人叹而观之。1974年镍业公司inco并购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电池制造商ESB公司,这一事件开了恶意并购之先河。

1974年,投行巨擘摩根士丹利为高盛提供了一个让它受益无穷的发展机遇,而高盛则成功地抓住了它。

此前,美国公司与投资银行家的行规是:如果一家公司要并购另一家公司,它应该尽可能吸引或者说服对方同意,绝不应该主动而且公开强行并购,即所有并购都必须是善意的。但是,1974年7月4日,这一行规被当时投资银行界信誉最好的摩根士丹利改变了。当时,摩根士丹利代表INCO公司,提前三小时通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电池制造商ESB公司,将以每股20美元的价格并购。ESB老板向高盛紧急求救。在高盛的帮助下,INCO最后付出了每股41美元的代价才并购成功。

高盛随后宣布,将拒绝为恶意并购者提供服务。这起恶意并购案件与高盛的这一公开保证对高盛的积极影响无法估量,因为很多公司的高管现在开始担心自己的公司可能遭到别的公司强行并购。于是,这些公司高管都将高盛当作自己的救命稻草。

自此,恶意并购像幽灵般笼罩于商界上空,令市场更添魔幻色彩。特别是在每一次并购潮出现时,恶意并购犹如病毒般在繁荣的经济市场中滋生。在美国第四次并购浪潮中,即1981~1989 年间,敌意并购成为其重要特征。在此次并购浪潮中敌意并购的绝对数量相对于并购总数而言并不很高,但敌意并购的价值金额在整个并购价值中却占有较大的比例。其中,敌意并购最活跃的领域是石油、石化、医药和医疗设备、航空和银行业。例如1981~1985年,石油天然气行业占并购总价值的21.6%。

中国的并购目前正成井喷之势,恶意并购也因此逐渐像瘟疫般流行。以宝能恶意并购万科为标志,一定程度上可以说,2016年是中国市场恶意并购的元年。即将遭到幽灵缠绕的鲟龙科技将是触碰恶意并购暗礁的小船之一。可以见得,后面面临同样命运的小船正在前赴后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