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脉:用职场撬动社交的B面

 昵称74663532 2021-04-09

用职场实名杠杆撬动社交,沉淀用户数据后发力金融征信,脉脉不跟从领英模式,要做中国式职场社交。

ofo内部贪腐、阿里月饼、乐视资金链断裂,如同原子弹一般,这些消息一经释放就在互联网圈子中炸开一个又一个深坑并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这些消息最初皆来源于脉脉的匿名爆料。

上午与投资人对谈,中午林凡马不停蹄为时尚杂志拍摄,下午接受《融资中国》杂志采访。在创业大军中,林凡属于极为低调的那一类。距离脉脉的上一轮融资,转眼已经过去2年,林凡以脉脉创始人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次数屈指可数。即便创业多年,在他身上还留存着技术男的影子。在林凡的脉脉主页评论区,都清一色的夸赞他不仅是个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好老公、好爸爸。初见林凡,他穿着大牌西服摆出了摄影师要求的动作,抽空向一旁的工作人员腼腆地摆了摆手。

根据艾瑞“APP指数”最近的一次排名显示,在所有社区交友类APP中,脉脉已上涨至18位,而这份成绩单已经是三月以来,脉脉第二次超越竞争对手领英。这样高速增长的强劲势态下,脉脉已在职场社交类榜单中拔得头筹,焦灼3余年的跑马圈地后,脉脉终于在一众强劲对手追击下,率先向终点冲刺。

脉脉关注指数飙升和林凡提升曝光的背后,是脉脉蓄力待发的征兆。

以实名职场社交为核心的脉脉经过了由0至1的探索,开始发力之年,在林凡的思维导图中,今年,脉脉将深入更多行业中,影响和改变更多人对职场社交的印象。面对微信、领英等一众企业的夹攻,脉脉想突出重围需要过五关斩六将。

中国式职场社交的“痛”和“痒”

职场社交是脉脉赖以生存的核心,谈及社交,在中国最早有QQ,而后又诞生了微信、微博、人人网等,甚至还有知乎、快手这类泛社交平台。国外,也有facebook、instagram以及专注于职场的领英。脉脉的赢点在哪?在中国,以职场为杠杆就能够撬动社交这块富饶但沉重的球体吗?哪怕是阿里的支付宝也没有做到。

曾在美国留学的林凡对中外社交的差异很有感触,“每个周末,美国都会有大大小小的聚会,在聚会上大多是陌生人,大家随意聊天。”而在中国,这类陌生人聊天的机会少之又少,聚会也都围绕在熟人之间展开。而职场,又恰恰需要由大量陌生关系组建而成。职场社交,在中国还是相对空白的领域。有空白就意味着有痒点,2013年10月,脉脉正式上线。

初运营的脉脉第一步是在黑暗中探索,职场人对于工具型社交产品的接受程度到底如何一试便知。在由0到1的积累中,脉脉用户数量即将突破3000万大关。通过统计,在脉脉中活跃的用户仅百度一家就有2万人之多。这样突袭式的率先发力,让脉脉在职场社交中拔得头筹。但在职场社交垂直领域,不仅有虎视眈眈的外来客领英,还有一众野心勃勃本土狼群。不远处就是成片的绿洲,但望山跑死马,没人知道还需要走多久。作为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领英来华后显然有些水土不服,大街网、猎聘、天际,有的销声匿迹,有的后期乏力。早在2005年就开始专注中国职业社交的天际网也在十年后的2015年停止了网站运营。职场社交这一垂直细分领域看似站在风口之上,但却从未有巨头出现。

拥有爆发力的脉脉的第二步则是找到由痒到痛的关键点,在中国式社交的含蓄下继续攻城略地。程序员背景的林凡将脉脉打造成了通过科学算法为职场人打通二度人脉、打破行业壁垒的职场社交应用。这其中的关键是算法和二度人脉。林凡有一套数字化人脉相关理论,他认为,通过这套机制可以高效连接人脉。“我们通过数据分析中国人脉网络发现,对于工作两三年或以上的职场人士而言,99.9%的人可以通过四度人脉认识中国任何一个人,用户借助脉脉庞大的人脉网络就有很大机会认识马云、马化腾,可见今天人和人之间的紧致程度,要比原来高很多。”

林凡看来,脉脉让人脉高效流动的背后依靠的是“二度人脉”。即你的朋友认识谁,若置于整个中国传统社会对关系的认知即为“五同”:同事、同校、同行、同乡、共同的朋友,一个人如将五同关系打通,其人脉规模可比数十万的小城。“只要我们主动向外界展示自己的职场身份,就可以触达高质量的广阔人脉网络,进而产生大量的职业机会和商业机会,人脉的数字化将为每个职场用户创造更多机会。”

工具型产品的内容社区

当前的市场上,社交内容可大致分为工具型产品和内容社区。工具型产品以QQ、微信等为主,主要功能是聊天。而诸如快手、知乎、微博等则是内容社区导向的产品。而在林凡看来,陌陌则是一家在两种模式的夹缝中生存的产品。经过了快速膨胀转而沉默,陌陌找到了直播的方式化解危机。脉脉也存在着危机,以帮助职场人找到想结交的潜在客户为目的,脉脉的第一功能是完成用户通过社交而达成目的的诉求。在这样的目标导向下也显示出职场社交的天然壁垒:低频。

“我们不可能要求职场社交的打开频率像微信一样,可能每天一次甚至一周几次比较现实。”将用户留存、保持用户活跃度、增加用户粘性是当前脉脉以及所有工具型产品的难题。无论是渗透率高达八成的墨迹天气还是美图秀秀,工具型产品的痛点都是相似的。由于想要提升用户的活跃度,脉脉开始打造内容社区。垂直于职场社交的脉脉想要持续扩张,就要由工具型产品向内容社区进行过渡。难点是,如何平衡产品中工具和内容的权重。

林凡认为,关键是“真实表达+个性化”。在脉脉中,用户可以发布真实动态和匿名爆料。这些基于真实公司员工的独家“爆料”成为更接近真相的内容。在首页内容中,脉脉则根据用户的职业、从业经验向其推送精准的资讯,完成了个性化推荐。“不同于十年前,用户看新浪、网易就能得到所有消息,现在媒体也越来越多样和垂直,用户更想要的是精准的内容。我们为用户推送的一定是他最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

打造了差异化内容后,脉脉将这些内容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分发。职播、问答、头条三个板块形成了脉脉特有内容分发体系。跳转回到工具产品的属性,脉脉为职场用户主要带来五大核心价值:挑工作、拓人脉、塑形象、开眼界、谈合作。根据此前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国职场人仅有22%会主动寻找机会,其余的78%的职场人在寻找工作上偏向于被动。脉脉抓住了这样的又一个痛点,加入了招聘小助手功能,系统会自动为用户匹配高精准度的新工作机会。林凡透露,下一步脉脉将着重于招聘板块进行再次深挖和开发。

脉脉的变现进阶

去年9月,脉脉上线了会员系统,开始对C端用户进行收费。截至到今天,会员人数已增长了近10倍,并成功帮助脉脉在2016年年底达到了盈亏平衡。林凡认为,只要是有价值的、能够帮助用户达成效果的功能,用户是有付费意愿的。

以领英为例,其盈利模式分为三部分:广告、招聘和会员,各部分营收占比分别为3:5:2。此前,大多数中国社交平台的盈利模型为“广告+会员”。在脉脉上线了会员功能后,广告和会员各占收入的50%。林凡未曾多透露的招聘,或许将成为脉脉下一个盈利入口。

“由0-1的探索之后,1-10可能是快速积累用户,10-100是实现商业化模型。对于我们而言,商业化的过程相对简单。这些都是我们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我们希望能突破互联网行业,走向更多不同的领域。”无论是林凡还是脉脉,都不想在互联网行业中停留,他们想要的是跨行业的突破。但不同于互联网企业的特性,金融、房产相对而言更为保守。“有新模式,互联网企业一定是第一个去尝试的。但金融、房产不同,会相对谨慎。”此外,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房产的传播模式不尽相同。互联网企业员工会在脉脉匿名爆料中抱怨公司制度、企业创始人和内幕消息,但安全和保密对于其他一些行业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在找到更好的传播模型前,互联网企业仍是脉脉的“大客户”。可以想象,下一个领域的“客户们”将为脉脉带来更值得期待的收入。

“当社会越来越多场景都会应用脉脉这类平台的用户实际关系网络,整个社会变化对人才会有更高的诉求,今天95后都已经被数字化生存包围。所以未来社会的场景,对数字化人脉有很大的需求。”跨领域的突破,对脉脉而言不是今天,就是明天。

社交的B面:数据的价值

最初,微信还仅仅是熟人沟通的聊天工具,此后内容、支付先后加入其中。支付宝更是在2016年推出了饱受非议的圈子功能,阿里对社交的不断触探将其想要占领社交的野心暴露无遗。社交之所以成为众巨头都想要抢夺的一块肥肉,在于社交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流量和数据。

脉脉已经先一步开始了数据价值的挖掘。得益于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在个人征信领域,脉脉因为积累了海量职场真实的价值用户,在过去一年已与蚂蚁金服旗下芝麻信用、京东金融、考拉征信等达成了深度合作。

目前,传统银行信贷模式效率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公司的需求,整个行业亟待有效的个人征信体系来评估和考量用户的信用值,用户在脉脉展示的就职公司、职位和人脉网情况恰好可以成为金融信用风控的标准之一。

在职场社交的世界里,脉脉沉淀的近3000万职场活跃用户绘制的人脉网络和UGC优质内容产生的注意力经济使其拥有稀缺性资源。截至目前,脉脉的职场信用应用场景已覆盖消费金融、电商、出行、租车、民宿、OTA及婚恋等多个领域。无论是用户层面的名片价值还是商业层面的精准服务价值,今天的市场表现已经预见了可期的未来。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快速提高的城市化比率正孕育着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含蓄的东方职场人由被动到主动的社交关系正在开始有所转变。在成为职场人必备社交工具的路上,脉脉还在不断努力向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