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能看清自己的人,才有资格去审视世界

 美文欣赏360 2021-04-09
《道德经》:能看清自己的人,才有资格去审视世界

一、

《道德经》有一句话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能够了解自己的人则是高明的。

世俗之间大多数人既算不上聪明,也算不上智慧,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己,更谈不上去了解别人或者了解这个世界。

世间大多数人的状态,都是站在自己的主观角度,对于这个世界的人和事妄加评判,横加指责,他们将这个世界分析得头头是道,将身边的一些人批判的一无是处,好像是无所不通的圣人一样,但从理性的角度去看,他们眼中的世界并非客观。

因为世间多数人连自己都看不清楚,何谈去看这个世界呢。

一个人先有人生观,再有世界观,若是一味沉浸在错误的认知之中,必然会在认不清自己的同时,以错误模糊的茫然标准去认识世界。

认不清自己是问题的根源,而认不清世界,则是根源延伸的错误深渊,所以说世上的大多数人既算不上聪明也算不上智慧。

《列子》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晋文公出兵会师,想讨伐卫国,公子锄就在一旁仰天大笑,晋文公听到他大笑,就好奇问他笑什么?

公子锄就说:“我笑我的一位邻居,我这位邻居有一次送他的妻子去回娘家,在路上看到一个采桑的女子样貌漂亮,就心生好感,便与那个采桑的女子交谈起来。

正当他与女子交谈入神的时候,回头看自己的妻子,发现路边也有别的男子在那招引她了,我笑的就是这件事情。”

晋文公领略了他话中的寓意,于是停止出兵讨伐,领着部队回国,还没有抵达国都,就有其他国家来侵犯晋国的北部边境。

晋文公想讨伐卫国,但是却忽略了自己的兵马出城之后,城内无人看守时,也会有别的国家觊觎自己的城池,而公子锄则用邻居的一番话点化了晋文公,才使晋文公免遭横祸!

世间多数人岂不是如晋文公一样吗?因为主观存在的欲望或者愚昧思想驱使,只看到自己眼前存在的那个世界,但是却忽略了在那个世界之外存在的事物。

就好像生活中平常人犯的错误一样,只看见别人的问题,甚至对别人所犯的错误评论的头头是道,但是当提及自己的时候,仿佛盲人摸象一样,只能触及一个象腿,这岂不可笑吗?

二、

《围炉夜话》之中有一句话叫:

自己所行之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

古人以往之得失,且不必论,但须论己。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对是错,尚且还不知道,怎么能知道别人的对错呢?古人以往言行的得失,暂且不必讨论,重要的是明白自己的言行得失。

正如老子所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最好的,不知道却总以为自己知道,这是一个问题。

对于我们来说,在生活中应该秉持的心态就是不要有任何自以为是的一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所认为自己对自己的了解,其实仅仅是客观整体之中的片面,而我们却误将这个片面当做了真实,这是一种可悲。

人要有自知之明,这是一种做人的基本准则,当你秉持这个准则才能避免让自己犯错误,更能避免让自己陷入愚昧的错误态度之中,而这同时也是一个智慧,因为只有知道才能懂得,而懂得则是智慧的基础。

夏朝时,背叛的诸侯有扈氏入侵夏朝,夏禹派他儿子伯启抵抗,不料抵抗失败。

此时部下要求继续进攻,而伯启却说:“我们兵多将广,却被他打败,一定是我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我当努力改正才是。”

从此之后,伯启每日粗茶淡饭,以仁义对待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

一年之后,有扈氏知道,不但不在进犯,反而主动投降。

人要有认知自己的意识和精神,由此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是由内在的自知之明衍生出智慧的道理。

而正确的自我认知则讲究方法与机缘,方法源于自省,而机缘源于外因。

所谓自省就是如伯启一般,具备自我反省的觉悟和意志,能够清晰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由内在改正自己的过错。

而机缘则是外界因素的共同驱使,比如说逆境苦难、历史教训、他人谏言等等,如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魏征,对于李世民来说就是使李世民得以自省的贵人,孙权手下的张昭,于孙权来说,同样也是纠正自己的机缘。

这些都是通过外在因素来使自己反省,以达到改正自己的方式。

而不管是什么样的方式,重要的都是其隐性的内在本质发挥作用,只要人生存在反省和认识自己的过程,最终都会因为这个过程而塑造好的结果。

只有通过正确的反省自身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做好了自己,才有足够睿智的态度去看清这个世界,而看过世界的人,回过头才能重新审视自我。

作者|国学书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