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区叶榭镇东石-兴达村集中归并点 Centralized merging point of Dongshi Xingda village,Yexie town 中国,上海 Shanghai,China #01. 高密度的集中居住下,乡村可还能回得去? 节地率30%以上的乡村必然是高密度的集中建设,这对传统的水乡风貌特色、舒适的乡村居住体验以及未来的发展机会发起了一个挑战。 #02. 记忆中的乡愁——设计的源头是对土地的敬畏 1948年的松江乡村,可以看出村庄有机的在农田和水渠之间分布,是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体现。再看现在的东石兴达村,其实格局上并没有破坏,人和土地的关系仍投影在这有机的肌理中。 ◎1948年松北地区典型村落内建筑关系 ◎现状肌理 ◎原选址 ◎本次选址 因此,我们试图延续水-田-村的肌理,将水乡风貌和生活习惯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被村庄组团限定下的农田和水渠,自然而然的成为乡土景观,而不必浪费建设用地来做城市化的景观。 同时,中央围合的大农田景观和公共建筑可以承载本地的非遗项目和活动。 这是目前建成的一期的航拍图,可以看出乡村肌理得到了延续,村庄和农田有机的融合。 ![]() #03. 生活中的村庄——设计的基础是对习惯的尊重 ![]() ![]() ![]() ◎东石-兴达村的居住现状 东石-兴达村的居住状态,宁静平和的水渠、记忆中的桥头、邻里生活的院坝、房前屋后的菜地,构成了日常的生活场景。从空间角度来看,人工空间与自然空间是模糊的边界,有机的融和。 ![]() 首先,我们构筑一下村民的最基本生活单元:一个和道路相连的前院,满足邻里走动和交流空间,可以满足临时停车;一个日常采摘的菜园;一个8米面宽的三层房子。户均占地120㎡。 ![]() ![]() ◎建筑 院子 农田(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再加上道路空间,构成居住组团单元:组合方式采用南北入户和东西入户两种,满足通车和日照的情况下,户均占地约为150㎡,通过两种组合方式的拼接,可以在不额外增加占地的情况下,形成节奏感的序列、围合感的空间以及自由的边界。 ![]() ![]() ![]() ![]() ◎居住组团单元 ![]() ![]() ![]() 高密度空间下的新居住模式,保留了开阔的面宽、交往的空间和生活的菜园,延续了变化的空间与自由的边界。 ![]() #04. 期望中的乡村——设计的目的是对未来的憧憬 ![]() 东石-兴达村已经自发的形成文旅产业项目:以米文化为主题的米糕制作体验、餐厅民宿、乡村养老项目,以及非遗传承项目:草龙舞、竹编、米糕等。 我们将散布在各个组团内的村委会、日间照料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引入了产业项目,均做了复合功能的考虑,带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 ![]() ![]() ◎功能复合利用 村委会不仅是村务办公空间,也是产业发展的多功能空间-文化展示和接待、节庆活动和剧场,更是村民日常活动的空间:中庭走廊、灰空间-广场、屋顶平台。 ![]() ![]() ![]() 日间照料中心将幸福老人村引入,解决本地乡村养老需求。 ![]() ![]() 在满足本地乡村养老需求的基础上,也可增加宣传,提供周边城市居民来乡村养老的可能。 ![]() ![]() ![]() 文化活动中心,把叶榭的非遗在这里尽数呈现,室内作为竹编、叶榭软糕等非遗的传承地。 ![]() 室外作为草龙舞和全民戏曲节的场地。 ![]() ![]() 在一片稻田中央,采用谷仓的形象也是对农耕文化的尊重。 ![]() ![]() 上海市政府为改善本市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通过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让更多农民共享城镇化地区和农村集中居住社区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我们希望这次乡村迁移归并之后,能够尽可能的保留乡村性,同时也让乡村生活更美好。 工程档案 项目位置 | 上海松江区叶榭镇 业主单位 | 叶榭镇镇政府 设计单位 | 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总负责 | 宋照青 规划团队 | 寿劲松 张曼 王龙 建筑团队 | 石哲宇 王泽喧 强瑞 王翀 唐高文 刘梦琪 程志才 景观团队 | 张良 向阳 张晨丽 池涵 王浩杰 张继坦 施工图设计 | 中机第一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 | 上海合立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 | 30000㎡ 设计时间 | 2019年5月 竣工时间 | 预计2021年7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