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膏茶膏最早也只能追查到18世纪的清朝学人赵学敏的著作《本草纲目拾遗》 。“黑如漆”的茶膏,醒酒第一。又说绿色的茶膏醒酒效果更好。从中可以知道茶膏不止一种颜色。他说茶膏能治百病,有消食化痰、清胃生津的功效;如果肚腹受寒胀痛,用姜汤泡茶膏喝,喝出汗水,立即就好;口腔溃疡、咽喉上火疼痛,含一小块茶膏在嘴里,过夜即可。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普洱茶膏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天然药物具有防治疾病的功能,其物质基础在于其中的有效成分。恰恰是这些有效成分,促进人体增强免疫能力,调节人体生理节律,预防疾病或康复的特殊的药理机能,也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具备特殊用途的功能。但是,它也有一个缺陷,就是其含量很低。这不仅是普洱茶,几乎凡是天然药物,其天然活性成分往往含量都很低。如紫杉醇 、喜树碱、人叁皂苷Rh2等在植物中的含量仅为万分之几或更低。这是因为天然产物一般结构复杂,结构中常含有多个不对称中心,即使想对其采用化学合成都是难度极大。普洱茶中所含有的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gallate,简称EGCG),具有明显的抗癌效果,无法采用化学法或结构修饰合成生产。 茶膏的雏形始于唐朝。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陆羽作<茶经> 、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这期间,茶膏也做为贡品悄然出现,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贡方式出现。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焙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进贡茶叶,这在唐代尚属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州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普洱茶膏内含的茶碱通过增加人体肾脏血流量,刺激小肠分泌钠离子素起到利尿作用,加快人体内酒精、烟碱、吗啡等有害物质的排泄。难怪《本草纲目拾遗》中说:“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普洱茶膏的茶碱的含量是普洱茶的2倍,是绿茶等其它茶类的3-4倍。普洱茶膏的药用机理还有很多,茶膏具备了后续转化的“动能”,在后期的厌氧后发酵过程中,越陈越香;同时普洱茶膏非常侧重茶叶中天然药物的生物转化,使得茶膏更具天然药物的特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