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作 | 萤脉相承——基于生物链重构的血吸虫疫区复育规划

 江南一鱼6jvvqc 2021-04-10
  • 院校名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 指导老师:赵军、陈洁萍、刘铁冬、吕振华

  • 主创姓名:李忆瑶

  • 成员姓名:童鑫雨 张倚云 任小波

  • 设计时间:2020-08-20

  • 项目地点: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

  •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风景区规划

图片
文本1

2020年发生了“新冠”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这让我们想起了上世纪在中国两湖地区可怕的血吸虫病疫情,尤其近期的洪涝灾害反复,防血吸虫战役也随着每年的洪涝期反复打响。我们了解到,虽然目前血吸虫治理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早期血吸虫治理方式对生物链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大量无差别人为灭螺手段使钉螺的天敌——萤火虫、鱼虾的栖息地被破坏,且钉螺的食物——藻类增多。随着人类的介入以及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钉螺的分布区域更加难以控制,血吸虫疫情出现反复趋势,萤火虫也越来越少。

图片
文本2

既然血吸虫疫情不能得到根治,设计便从生态链环节入手,回归自然的层面,重新激活生态链,从而解决人与动物的用地矛盾。我们结合乡村三生问题,针对血吸虫疫情提出了生态链四步走方案,即:

    1、重构生态链:恢复以前被硬化的河道、修复被化学药物灭螺所污染过的坏境;
    2、激活生态链:萤火虫栖息地地复育(血吸虫的唯一宿主钉螺是萤火虫的主要食物来源);
    3、维系生态链:重构生产生活(划定牲畜养殖区域、渔民用厕改造等);
    4、反馈生态链:通过荧光酶基因技术,建立可持续生物监测体系。
    采用可持续的生物防治、监测手段,达到人与疫区环境共生,提升人类社会整体免疫力,实现健康生活。


图片

文本3

图片

文本4

设计感悟

近年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之际,我们需要从过去的相关事件中思考未来,就全球范围的血吸虫病去思考风景园林能为社会做什么。我们以中国血防疫区岳阳君山为示范点,采用景观的手法恢复因常年血防而造成的生态损失,且从生物链角度入手“用生态治生态”,望能为我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血吸虫疫区或其它寄生虫病疫区提供参考与启示。

设计亮点

本案旨在将疫区转化为萤火虫的复育地,再随时间规划去融入人的活动。有如下亮点:
1、从重构生物链出发:我们挖掘了血吸虫-钉螺-萤火虫三者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血吸虫的唯一宿主是钉螺,而萤火虫是钉螺的天敌,需要以螺类作为主要食物来源,可以抑制钉螺的数量。此类血防手段可持续性自我生长,且与环境和谐共融。
2、采用模块化设计:配合洞庭湖水位变化,为萤火虫营造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3、建立了生态监测系统:通过将荧光酶基因转到植物体内,可监测植物(作物)受洪、涝、旱等自然灾害胁迫的情况。我们联想到此技术也可用于钉螺体内,以数字化信息模拟手段,用荧光酶基因技术或可监测钉螺分布形式以及疫区的严重程度,为血防斗争做出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