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台诗案:文学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ZJ890905 2021-04-10

图片

前因: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果:元祐更化。

文/全历史 菲菲倚尘轻

前因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公元1079年,苏轼遭到时任御史何正臣的弹劾,说他在上表中讽刺新法,之后其他御史也参与进来,他们在苏轼的诗文中搜罗罪名,苏轼因此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这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

当年苏轼刚转任湖州,照例向神宗上了一份谢表,即为著名的《湖州谢上表》。

苏轼在谢表里,除了感激圣恩之外,还写了一些诗句,说自己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没有能力与改革新秀一同研制新法,如今年纪也大了,当当地方父母官恰好合适。

图片

苏轼画像

结果,这封谢表在上奏前,被朝廷上属于改革派的御史官舒亶、李定看到,认为苏轼在讽刺新法。

为了坐实苏轼的罪名,舒亶、李定还翻了苏轼出版的诗集,诬蔑苏轼诗中包藏祸心。

比如苏轼写的诗句“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被解释成苏轼在暗指宋神宗不如尧、舜那样监督官吏,教导百姓。而苏轼写的“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也被认为是在讽刺朝廷禁止让百姓卖盐。

宋神宗听了,极为愤怒,大发雷霆,并派遣太常博士(掌管祭祀的官员)皇甫遵捉拿苏轼。

与苏轼平日交好的驸马王诜知道消息后,赶紧把消息告诉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辙再紧急派人送信到湖州,让苏轼多加防备。

苏轼接获消息后不知所措,告诉州通判祖无颇,自己可能要完蛋了,请祖无颇暂时接管知州的职务,自己这就换一身便服,等待皇甫遵的拘捕。祖无颇听了,安慰了一下苏轼,并且告诉他,现在朝廷还没有定罪,千万不要当自己是罪人,反而要在皇甫遵到来时,穿上朝服接见,以示内心的坦荡。苏轼于是听从。

皇甫遵到达湖州后,来到了苏轼的府第,命差役用绳子綑绑他,湖州百姓看到之后,纷纷痛哭,请官员不要这样对待他,苏轼这才被松绑。

苏轼从被捉捕到入狱,一直担心自己被判重刑,屡屡有轻生的想法。

图片

宋神宗画像

比如,苏轼被皇甫遵带到船上前往京城的路上,心里特别不安,一度想要投太湖自尽,只是身旁一直有人轮流看守,这才没有轻生。

苏轼被带到京城后,关在御史台狱中,期间一直偷偷藏着自己常服的青金丹。这青金丹虽可治肺虚,但多服会致死,苏轼把这些青金丹藏了起来,是下定了决心,一旦自己被判了死刑,他就把所藏的青金丹全都吃下,了结生命。

此外,苏轼也给自己写好了遗书,交给一名狱卒,告诉他,如果自己死了,务必将遗书交给苏辙。狱卒接过遗书之后,一直把遗书藏在枕头里,生怕被人看到。

好在,苏轼没有机会自尽,且宋神宗也没有判他死刑。

宋神宗当时十分为难,虽然改革派的舒亶、李定主张判苏轼死刑,但按宋朝的律法,士大夫只要不是叛国,都不可判死罪。宋神宗又惜才,知道苏轼深受百姓爱戴,是个有能力的人,于是不想就这么杀了他。

同时,苏轼也被一些朝廷上的官员出手相救。比如,宰相吴充直就告诉宋神宗,皇帝一直以来都自比尧舜,看不起像曹操那样的军阀。但即便是曹操,也都能容忍直言不讳的祢衡,皇帝又怎么不能容忍耿直敢言的苏轼呢?

一旁的曹太后听了,告诉宋神宗,以前宋仁宗极为看重苏轼、苏辙两兄弟,如今却要把苏轼给杀了,岂不愧对宋仁宗的一片苦心?

于是,宋神宗决定,免了苏轼的死罪,把苏轼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不准他擅自离开。同时,与苏轼交好的三十九人都受到牵连,其中处分最重的是驸马王诜与弟弟苏辙,王诜被宋神宗严厉斥责,并且削了官职。

图片

苏辙画像

苏辙则在苏轼入狱后,不断奏请朝廷赦免苏轼之罪,表示自己愿意顶替苏轼受罚,朝廷不予理会,并将他贬到了筠州(今江西高安)。其他苏轼的朋友则被罚铜,比如谏官司马光就被罚了红铜二十斤。

诗案自此了结,史称“乌台诗案”。其中,乌台是御史台的别称,戏指监管百官的御史是乌鸦嘴,也象征了这个事件起自于御史的栽赃嫁祸。

出狱当天,苏轼作了两首诗,诗中笑称自己即便为文字所累,也不屑与宫廷中的弄臣为敌。写罢,苏轼发现自己又做了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于是将手中的笔往地上一扔,苦笑说,我真是一个无药可救的人啊。

后果

宋神宗逝世,司马光实施元祐更化

结论:乌台诗案是宋朝最著名的诬陷案,也是新旧党争对峙时所产生的一次政治事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