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别看丁真了,应该多看看丁辉才对

 看文有道 2021-04-10

前言:最近对于网红丁真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大家对于他走红的评价也有很多,我们姑且不去定论,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是讲述职场逆袭的丁辉,有拼博、有奋斗,有孤独、也有幸福,我们一起来分享。

(全文共2500字,阅读约5分钟)

大家好,我是有道君。

最近,“丁辉”这个名字频繁登上热搜。
心动的offer》作为一档国内首档律政职场观察类真人秀,记录了8名学生离开校园,步入职场,经历为期一个月的律所实习生活,争夺律所转正offer的故事。

在第二季中,丁辉作为入选的八位实习生之一,个人经历无疑是最独特的。

丁辉的本科就读于一所二本院校的非法学专业,在就业后,因为女朋友对他职业的歧视而辞职,用两个月考上了华东政法大学的研究生。在锦天城律所就业一年后,他又毅然裸辞,背水一战,参加《心动的offer》。

在一群年轻的高材生里面,“大龄”再就业的“草根”丁辉成为了观众关注的焦点。

通往罗马,需要多少努力

在这一季实习生与第一季比起来,更加出色耀眼。

这一季里有履历辉煌的斯坦福硕士王骁,有参与过有关国际难民庇护救助的法律援助计划的李晋晔,有开着保时捷上班的美国南加州大学法律硕士瞿泽林,有家在上海享受父母照顾的美国乔治城大学法学院硕士詹秋怡……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在一群实习生中,与其他人相比,丁辉既没有家庭作为强有力的后盾,又没有足够优秀的学历作为企业敲门砖,更没有出色的工作经验和年龄条件作为资本。

在节目中,面试官们在讨论丁辉的简历时曾表示:“像这种简历的,我们不太常收到,甚至直接在人事那就被pass掉。”

在夹缝中就业的二本学校毕业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因为学历而被拦在门外的人不在少数。

节目中,丁辉用短短一句话概括了他就业后考研的历程。只有经历过考研的人,才知道这里面掺杂了多少艰辛。

考研,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道逆袭的大坎。

前阵子,一名在路灯下读书的考研生上了热搜。

对于考研生来说,每天早出晚归,在寒风中背书已经成为常态。

高考是一群人的努力,考研是一个人的奋斗。

一所院校的一门专业,往往是从几万名学生中选拔不到10名“幸运儿”。

在千军万马中闯过重重测试,日复一日的背诵复习,这不仅是对于知识能力的考察,更是对心态的考验。

丁辉无疑是成功的,他用两个月的时间,用自己的奋斗完成了从二本院校到985高校研究生的逆袭,从一所不知名院校的本科生,变成了著名高校研究生。

他离罗马近了一步,但是,他的起点仍然是一块硬伤。

有多少人在面试时,被自己单薄的履历所难倒?有多少人因为HR的一句话,被自卑所包围?有多少人因为年龄和阅历,被压力打倒?

我想,大多数人与丁辉有着相似的经历。会在人生某个关键节点里,为一份简历而思考半天,只因为没有一份教科书式的完美简历当作底气。

如果说大三的朱一暄是每个领导都喜爱的、可塑造性强的一张白纸;那么毕业多年、已经形成一定模式的丁辉,则是容易被拿来比较的标准。

虽然高效完成任务,但因为打错公司名字而拿到最后一名;在辩论中表现出色力挽狂澜,却因为不是“新人”而错失“最佳辩手”的称号。

丁辉在职场的经历,让不少观众直呼可惜。

裸辞再就业,与高学历年轻人共同竞争。丁辉这种背水一战,付出了巨大的勇气。

作为一名拥有工作经验的实习生,做得好,是你的经验丰富;做不好,是你的能力问题。

从丁辉身上,我们看到了无数跳槽人面临的困境。

同事的异样目光、上司的高标准严要求、生活的压力……

每一次往更高平台的跨越,都是一场艰巨的挑战。

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的人出生在罗马,有的人需要自己一步一步走向罗马。

“丁辉们”的逆袭路上,有争议,有偏见。每一步路,都是孤独且坚定的努力。

前进路上,总是孤独

《普普通通》里的歌词唱到:“没有特别的出众,没体面的工作,在夜晚时筑梦,赶早班车出没……”

我们都说,成年人不轻易哭泣。但是,往往一个小细节,就可以让坚强了很久的我们一瞬间崩溃。

在节目中,丁辉过了自己20+的最后一个生日。从早忙到晚、辩论失利、聚餐时年龄当作谈资……这个生日可以说过得十分糟心了。

女朋友送给丁辉的那个蛋糕,既打动了丁辉的心,也打动了无数观众。大家在心疼丁辉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心疼屏幕前无数个夜晚独自奋斗的自己?

有网友称,丁辉是“打工人”的缩影。

在工作的实习生团队中,大家看似是一个共同努力的团体,但每个人的差异和职场性质,注定了丁辉是孤独的。

忙到忘记生日的丁辉,会因为女朋友的关怀而哽咽,会在与女朋友通话时把自己的委屈杂着蛋糕吞下肚,会用笑容掩饰自己的心情……

在社交中,我们习惯了戴上面具应酬,习惯了强撑着自己不要倒下去。

面对聚餐时谈起的年龄问题,最远端的丁辉只是淡淡一笑,掩饰自己的万千思绪。

职场如战场。事实上,同事,是共同奋斗的伙伴和战友,也是可能是前进路上的竞争对手。

不是所有职场都如偶像剧般理想,每一次都会有人拉你一把;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职场上如鱼得水,拥有一手好底牌。

正如《我的前半生》所说,职场不是用来交友的。更多时候,职场是一个人的奋斗。

如果有幸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那是意外之喜,如果没有,也无需因此丧气,没有人会时刻被理解、被环绕。

在一次访谈综艺里,张大大采访杨幂时提到自己曾经发了一个长篇朋友圈,细数自己的艰辛奋斗,但作为好朋友的杨幂,却只回复了一个问号。

张大大委屈地抱怨:“我这么辛苦,你怎么只回一个问号?你是不太擅长讲一些你真的辛苦了这种话,对吗?”

杨幂回答:你往下去看一看,每一个人都很辛苦。你觉得现在那些送外卖的人不辛苦吗?刚才他出去帮我们焯排骨他不辛苦吗?他们(工作人员)今天蹲在这不辛苦吗?对半天稿子不辛苦吗?”

每个人都有压力,每个人都渴望被关心,这是人之常情。但绝不能期盼每一次,都会有人愿意花费精力去理解你。

学会关心他人,也要学会自己承受生活,学会给自己安装一颗强心脏

毕竟,前进的路总是孤独的。

奋斗,是不变的方向

陈奕迅的《无条件》里这样唱道:

“其实你定然都发现 我有很多未达完美事情

我只懂得 再努力每天”

每个奋斗的“丁辉”是辛苦的,是孤独的,但也是幸福的。

他们虽然从最底层起步,需要付出比其他人多出几倍的努力摆脱桎梏。可是,他们有自己的目标,有前进的方向,这种充实感,是其他碌碌无为的人所无法感受到的。

攀登路上纵然艰辛,会有遗憾,会有失意。但不断打破定义、一直尝试,不就是奋斗的意义所在吗?

在黑夜中迎来破晓的光,在纷杂的世界走出自己的方向。

一群人的孤独,是为了最后一刻在高处看到自己创造的光。

请大家为丁辉点个“在看”

 *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

更多看文:
给874万大学毕业生的5条忠告(深度好文)
从月薪5000到月入过万,我只用了2小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