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十九 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注] 精耕细作 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基础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2.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 (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汉朝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5.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收益的增加;政府为保证财源、扶植小农经济。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③地位: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 (3)田庄经营: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采用集体耕作形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春秋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1)井田制的瓦解: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大量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2)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3)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4.土地兼并问题 (1)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2)危害: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威胁中央统治。 (3)措施: ①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 ②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更为激烈。 ③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政府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税。清前期人地矛盾突出,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百姓生计,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 [注] “凡耕之本,在于趣(同'趋’)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氾胜之书》 [联]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注] 小农经济 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经济形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混合了种植业、家庭手工业和家庭饲养业,虽具有自足性,但并不排斥商品交换。 [辩]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在封建制度下,农民生活非常艰辛,受到封建政府沉重的压迫,还受到战争、动乱和自然灾害等威胁。 [辩] 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分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很规范而分散,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 课题二十 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一、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官营手工业 1.历程:夏、商、西周时期的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时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 2.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表现 (1)冶金业:
(2)制瓷业:
(3)丝织业:
(二)民间手工业 1.生产特点 (1)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3)田庄手工业:由田庄经营,涉及纺织、农具、兵器修造等,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2.发展历程 (1)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 (2)隋唐时期:民营手工业得以恢复和发展,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3)宋元时期: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 (4)明清时期:部分民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注] 工商食官 “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予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 [拓] 官营手工业生产的物品主要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和各级官吏的需要,这种把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封建经济领域内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官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加强。 [记] 汝窑、官窑、钧窑、哥窑、定窑。“你(汝)哥一定当军(钧)官”。 [注] “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反映了古代家庭手工业生产成本低,自给自足。 [联] 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 农业上:引进高产农作物,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手工业:技艺先进,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商业: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城镇经济繁荣。 (三)手工业的影响 1.西汉: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誉。 2.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二、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 (1)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2.秦汉:商业发展艰难,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严格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 3.隋唐: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及大运河的开通,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宋元 (1)宋代: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重要财源。 (2)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5.明清 (1)商业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加大。 (3)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2.城市的发展 (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2)表现: 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 (1)西汉:由于开通陆地、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明朝推行朝贡贸易,清朝时期对外贸易逐渐萎缩,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朝贡贸易 占有重要地位;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 [拓] 古代两条丝绸之路的路线 汉代(陆路) ★长安→敦煌→今新疆地区→今中亚地区→大秦(古罗马) 宋代(水路) ★泉州、广州→今斯里兰卡→波斯湾、红海→今非洲坦桑尼亚 [拓] 隋朝大运河的作用 隋朝大运河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便利了南北交通,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沿线一些新兴商业城市的发展,推动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从而加强了全国的统一。 [拓] 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 (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联] 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 (3)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金融:纸币的出现和使用的促进。 [注] “十三行” 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注] 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三、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1)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封建统治者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表现 (1)战国首倡: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 (2)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征收重税,严禁商人购置土地,压制商人地位等政策。 (3)明清时期: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经营,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3.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注] “盐铁官营”政策 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 [辩] “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广州“十三行”。“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