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十七 两极世界的形成 1.背景 (1)基本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实力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西欧和日本衰落。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③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表现 (1)美国:
[注] 雅尔塔体系 (1)内容:打败德、日法西斯,铲除两国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建立联合国;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等。 (2)特点:以美、苏为中心,事实上划分了两国的势力范围。 (3)性质: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及大国争霸的多重性质。 [注] “冷战”政策 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局部地区爆发的“热战”同样是“冷战”局势的体现。 (2)苏联:
3.影响 (1)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 ①德国的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战争:1945年,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1948年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进行抗美援朝。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③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 ④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联]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和“冷战”三者的关系 [拓] 柏林墙 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为防止公民自由外流和西方势力的入侵,沿西柏林四周筑起了一条由水泥墙、铁丝网和瞭望塔组成的封锁线,被称为“柏林墙”。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标志性建筑。 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1990年10月,民主德国正式并入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 课题十八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1)原因
(2)过程 ①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3)作用 ①经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②政治: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③世界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日本的崛起 (1)背景:日本经济崛起。 ①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③朝鲜战争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④政府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2)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 ②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和目标: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 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二、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两极格局结束 (1)东欧剧变 ①原因: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②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③表现: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统一。 [记] 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观念有同根。 政治形势不够稳,统一思想源头深。 [拓] 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规模不断扩大,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向其他领域扩展且程度不断加深;由一个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变为一个具有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 [拓]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的四个阶段 (1)全盘接受美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政治侏儒”外交(20世纪四五十年代)。 (2)美国庇护下的“经济外交”(20世纪60十年代)。 (3)以美日关系为基轴的“多边自主外交”(20世纪70年代)。 (4)“政治大国”外交(20世纪80年代以来)。 [辩] 不结盟运动 [拓]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原因 (1)根本动因是世界政治格局中主要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2)直接动因是各主要国家(或国际组织)对自己国家(或成员国)利益的考虑及外交政策的调整。 (3)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2)苏联解体 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直接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外部原因)。 ②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实行多党制。1991年底,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③影响: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随之瓦解。 2.“冷战”后的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 ①“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②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③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 (2)表现:1991年,南斯拉夫国内发生武装冲突,南斯拉夫联邦解体;1999年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2001年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表现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②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国际地位提高。 ③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④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⑤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特点: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3)认识: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辩]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仅仅说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拓]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是造成地区动荡的重要因素。 [补] 多极化发展的特点 (1)和平过渡:它不是通过世界大战而是经过长期“冷战”较量产生的。 (2)竞争过渡:美、日、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多个政治力量存在着互相竞争、互相制约的关系。 (3)长期过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