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发朋友圈,很多朋友问你的《西游记》读书会,怎么才能参与。再说一遍: 同学为了自家娃读书,把娃的同学们也组织一起,做《西游记》的读书会。迄今,本人以极大的热情,客串了忘记了几场了。 另外说一句,我同学这种资源共享的做法,我觉得特别好。她还经常给孩子班级配备图书,组织孩子的好朋友一起读书写字,比那种给孩子传递恶性竞争观念的家长要明智好多——孩子有朋友互相切磋,家长有朋友互相促进,在一个温和而友好的环境中,大家各得其所,甚好!也因此,我喜欢这种客串,因为读书氛围好极了。 读书会目前基本每个周五晚上7点开始,9点或者9:30结束。开始的时候,好几个小朋友和家长信心满满地参加,结果,不能坚持,因此,到昨天晚上,大概有8位左右小朋友参加吧——读书如取经,所有的艰难都得取经人本身受着,孙悟空一个筋头云十万八千里,正好翻到西天取经,但是,取来的经不算,或者,人家那经不是给他准备的,压根儿就不给取。命运的预设就是他们必须组团完成这个事情。所以,取巧不得,投机不得,心不正不得——读书,亦如此。只是来听听,跟听了个故事没什么区别,对阅读能力、语文能力等各项能力没有太大关系(有一点点,比如增加背景知识);听了,不写写,听过的很快就忘记了;写了,不讲讲,谁知道你写懂了没有呢? 因为是带着自己的孩子读书,所以,基本原则是论语的“古之学者为己”,这句话如何理解呢?荀子解释了一下:“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也就是,“君子之学”。 《西游记》是一本非常神奇的书,完全可以作为孩子们的基本书阅读。无论是修炼做人做事,还是提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认字能力,都是好书,关键是小孩子喜欢,大孩子喜欢,大人也为之倾倒。无论谁,都可以从里面看到自己需要的那个内容——这就是经典吧! 昨天读的是43——46回。重点是黑水河的鼍龙和车迟国的虎力大仙、鹿力大仙和羊力大仙的故事。 孩子们进步非常明显,之前的阅读中,引导他们分析和朗读那些诗词歌赋,该如何欣赏。到昨晚,一个个都是小宇宙大爆发的模样。 层层浓浪,迭迭浑波,层层浓浪翻乌潦,迭迭浑波卷黑油。近观不照人身影,远望难寻树木形。滚滚一地墨,滔滔千里灰。水沫浮来如积炭,浪花飘起似翻煤。牛羊不饮,鸦鹊难飞。牛羊不饮嫌深黑,鸦鹊难飞怕渺弥。只是岸上芦蘋知节令,滩头花草斗青奇。湖泊江河天下有,溪源泽洞世间多。人生皆有相逢处,谁见西方黑水河! 比如这个段落,是写黑水河的景色的。小朋友说,为了写出这“黑”,作者是多么用心啊!围绕一个“黑”,乌潦、黑油、一地墨、千里灰、积炭、翻煤,黑的连牛羊都不愿意喝这水,鸦鹊之类的鸟儿本身也不白,还嫌太黑不容易飞。并且,描写的还这么精彩……看到这种文字,不仅不再绕开了,还能够有条理地赏析几句,这当然是进步,还是大进步了。 再看看小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这位小哥关心的内容和我关心的居然出奇地一致啊! 这位小哥关心的这个《心经》从乌巢禅师那集就开始了,每次遇到难处,孙悟空就会给唐僧念叨这个心经。 还关注到了龙族的事情 ——这两个问题,是我们几位同学共同关注的话题。 这位小哥,也不仅仅停留在对情节的关注了,留意到唐僧同学特别怕水,每次看到水,不是惊,就是哭——唐僧从生下来就被母亲放到河里,漂到寺庙过上了没有父母的生活,用现在“原生家庭”的理论解释,这个孩子简直太没有安全感了,又偏偏接受了这样一个使命,一路上担惊受怕,动辄就被妖怪拿来要吃,要么就是被逼婚,活得太不容易。 唐僧小名叫江流儿,一出生就被放到水里,这回,又掉到黑水河里,过了一阵,又掉到通天河里……这孩子读书如此细致,居然能够发现唐僧怕水。 针对孩子们的问题,和老师们想引导的关注点,古典文学的两位同学,使用了她们专业的读书法,引导大家重点讨论了如下话题:
最后,我们共同总结了一下两位老师是如何读书的:前勾后连,对比分析,用强大的事实得出结论(观点),顺便给孩子提了一下,说话要有证据,提出一个观点,必须要有证据(事实)支持,否则,就是空话套话大话,取经路上,不许打诳语,说妄语。 然后,以“鱼”那个段落为例,讨论了名物的重要性,顺便安利了一本《海错图》,小不点么读竖排版无标点繁体字,居然也妥妥的了! 然后,布置了一个用西游记中的字词语句写春天的作业,很欢乐地收上来几位同学的大作: 五年级的小朋友能够有此文笔,假以时日,一定可以再上一层楼了。有望在《西游记》读完之后,有个更大的飞跃。 也就不怀疑,红楼梦中诸位小友们也不过十二三岁,就一个个才情满满了。认真读书,努力书写,原来总也不会错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