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顶山千手观音石刻造像的遗产价值

 板桥胡同37号 2021-04-11

图片

图片

作为世界遗产大足石刻中最具特色的珍贵文物之一,千手观音造像位于宝顶山石刻区大佛湾的南崖第八龛,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公元1174—1252)年间,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集雕刻、贴金、彩绘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文化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

修复工作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千手观音石刻造像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尽可能地全面了解了保护修复对象的价值构成,才有可能准确、科学地拟定修复计划,包括修复的具体位置、方式和修复程度等。
基于大足石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认定、我国文物法对于文物的普遍认识以及千手观音造像自身的独特性,我们对其价值要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宗教价值”四个方面去理解和认识。

历史价值

大足石刻造像始建于初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9世纪中国北方石窟走向衰落之际在中国南方又崛起的一座大型石窟群。而千手观音造像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公元1174—1252年)年间,主体以石质雕凿,龛高7.7米、宽12.5米,占崖立面面积88平方米,表面饰以金箔、彩绘封护,一直保留至今。千手观音造像是宝顶山大佛湾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造像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为中国石窟史和宗教史的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由宋代传承至今的文物古迹,它的历史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800年的光阴流转,千手观音见证了历史的更迭;800年的风雨沧桑,也让千手观音伤痕累累。根据史料记载,千手观音造像自雕凿起至今先后经历过4次修缮。

图片

▲宝顶山石窟全景

历代的修缮行为,不仅反映了千手观音的变迁史,还为千手观音的研究提供了史料依据。现在,虽然我们无法从千手观音造像上一一寻找到每次修缮的对应面貌,但是在对造像进行的修复调研中,尤其是在旧金箔的揭取过程中,仍可通过揭取金箔的层数发现前人的修复痕迹。对于现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和绝大多数的文物研究者、爱好者来说,时间留在千手观音造像上的岁月价值与建造之初的完好面貌具有同样的价值,或更有过之。

对这些珍贵的历史痕迹和材料的保护,也是此次修复工作的一个重点。为了尽可能多地保存历史痕迹,修复人员将现状较差(起翘、开裂、易脱落)的旧金箔进行揭取、编号、筛选和清洗,之后将可以再次利用的旧金箔进行回贴。这虽是一项极为繁琐、耗时的修复工作,甚至是收效甚微的教条式理想实现,但对于现代修复理论与石质贴金文物的具体修复保护操作研究来说,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实践。
经历过前人的修缮,她已经不是最初的模样,譬如千手观音造像有历史记载的最后一次重大修复在清代光绪年间,但她也并非保留光绪年间修缮后的面貌直至现在。

图片

▲宝顶山善功部碑,记载了明隆庆四年修缮千手观音造像

图片

▲戴光升清光绪十五年修缮千手观音碑

艺术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作,其中千手观音是我国最大的集雕刻、贴金、彩绘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是大足石刻的精华龛窟和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也恰恰体现在造像造型及雕刻、贴金工艺和彩绘工艺上。

千手观音造像在中国佛教造像中普遍存在,但像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这般造型生动、丰富、完满的,且又是崖壁开凿的立体石刻却是世所罕见。7.7米高、12.5米宽的千手观音为佛教密宗形象,头戴四十八佛宝冠,额生慧眼,盘腿坐于莲台之上,每只手的掌心都绘有一只眼睛,830只手层层叠叠从观音主尊的左右和上方伸展开来,宛若孔雀开屏,填满了88平方米的龛壁。众多的手形态各异而又在整体上左右对称,呈现出繁复而有序的空间艺术效果,体现了“至大”“ 至美”的艺术理念,显示出佛法无边、庄重威严的宗教美感。

图片

▲修复前的千手观音造像主尊

千手观音两侧的四尊胁侍立像,在人物形象、服饰表现上都展示出典型的宋代风格,观音正下方两位半身力士和造像两端下方“饿鬼”与“穷人”的表情、动作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突显了千手观音慈悲、普渡众生的宗教形象。整龛千手观音造像气势恢宏,手型复杂多变,雕刻技艺精湛而纯熟,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艺术家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被誉为“世界石刻艺术之瑰宝”。

在传统佛教造像表现艺术中,贴金与彩绘的工艺创作手法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们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体现着不同时期佛教这一外来宗教在中国的融合与发展。依据佛教经典对千手观音的描述,主尊和手臂全部贴金,千眼、法器和背景以彩绘表现,贴金和彩绘共同成就了千手观音的整体艺术效果。彩绘中的红、绿、蓝三种颜色点缀在造像主体大面积的金色之间,起着调和及衬托的作用,使得千手观音造像的视觉效果更加丰富和谐。

科学研究价值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高7.7米、宽12.5米,主尊端坐莲花台,两侧各设两尊侍者,830只手(臂)与227件法器疏密有序排布开来,且多为高浮雕,表面有贴金、彩绘装饰。如此精心的设计和繁复的工艺可以认为是我国古代川渝地区石刻造像高超技术的集中体现,而其设计的灵感来源、具体的雕刻方法、工艺的实施过程不仅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对象,而且对我国古代技术史、艺术史和现代文物保护方法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千手观音手持的众多法器一方面彰显观音菩萨拯救众生于一切苦难的佛教职能,另一方面,由于常见千手观音造像多用四十二只手和背光象征性地表现“千手”,手持法器也多表现为日、月、宝剑、如意珠、宝瓶、莲花、宝镜等常见法器,而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则对830只手和众多法器给予了具体、丰富和具有创造力的呈现。项目组也对千手观音造像的手印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对应宗教典籍和相关研究梳理出“有名有解”“有名无解”“无名无解”三类手印,形成一套完整的记录信息,对宋代的观音信仰研究、对四川地区的密宗教义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除此之外,千手观音造像呈现的一些独特的法器对于外来宗教与地方文化融合、改变的相关研究(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也是十分具体和重要的案例之一。千手观音手中所执的各种法器,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宋人民的生活用具、劳动工具和战争武器,在历史文物考古上有着重要作用。

图片

▲宋人画千手千眼观世音图
绢本设色,纵176.8厘米,横76.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次,千手观音石刻造像也展现了宋代民间传统髹漆贴金工艺。为造像髹漆贴金,不仅起到美化造像、提高宗教庄严感和吸引力的效果,而且大漆的特殊属性对川渝地区高温高湿气候环境下的石刻造像起着杰出的保护作用。有鉴于此,髹漆贴金工艺也成为此次修复工程中贴金层修复的首选材料和工艺。项目组在前期调研阶段对整个川渝地区的古代石刻造像和传统制作工艺进行了大规模调研,寻找当地传统手工艺传人,就工艺流程、材料配比等具体细节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学习。因此,千手观音修复项目也促进了传统髹漆贴金工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承,对川渝地区其他造像的修复提供了较为成熟的髹漆贴金工艺和宝贵的实操工作经验。由此可见,千手观音修复引发出另一个科学研究价值,即通过对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行为,调动和挖掘了对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及传承。

宗教价值

千手观音石刻造像作为南宋民间密宗佛教造像,其原本的宗教性质不能忽略。观音信仰早在魏晋时期便传入我国,但是千手观音崇拜的盛行则与隋唐时期印度密教传入中土有关。千手观音的形象是依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变相》,即《千手眼大悲变相》的描述创作而成。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讲《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时,为利益一切众生,“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千手千眼足”,“发誓愿已,应时身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变现出如意宝珠、日精摩尼、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杨柳枝手等。在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中同样出现了如意宝珠、日精摩尼、葡萄手、杨柳枝手等手印。在佛教看来,只要虔诚地信奉千手观音,就有“息灾”“增益”“敬爱”“降伏”等四大好处。

图片

▲敦煌莫高窟千手观音画像

图片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图局部(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有古语云“上朝峨眉,下朝宝顶”,在现代佛教信仰中,大足石刻仍然是信众祈求、崇拜的主要对象。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的三个生日期间,会有成千上万的信男善女前往大足宝顶山向千手观音焚香祈祷。

图片

千手观音的宗教功能作为宗教类文物的特殊功能性质,是雕造千手观音的最初目的,也应是现代修复工作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总则中也明确提及“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而保存文物对象的全面价值,若不考虑千手观音的宗教功能,就无法全面地认识她的价值构成,就有可能将活态的文化遗产狭隘地认识为丢失原有功能价值的遗迹,在修复的过程中也无法科学合理地就遗产的整体价值予以保护。
来源:世界遗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