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糖波动大,比高血糖危害更大!做好这3点,精细降糖、平稳达标

 用药探究 2021-04-11

许多研究证明,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波动的危害甚至比稳定性高血糖还要大。因此,对血糖既要严格控制,又要减少波动,切忌片面强调对血糖的严格控制,而忽视对血糖平稳的要求。

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糖值也并非恒定不变,一天当中的不同时间(如餐前和餐后)或者不同日的同一时间,血糖往往都有一定的波动,但是由于机体具有精细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使血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所以血糖波动的幅度不大,血糖曲线相对平缓。

糖尿病患者引起血糖大幅度波动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内因:是患者自身胰岛功能衰竭,体内胰岛素水平很低,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很差,此类患者对药物非常敏感,只要有一点点的影响,血糖就会大起大落,临床上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和晚期重症2型糖尿病患者。

外因:是饮食和运动不规律、用药方案不合理、治疗依从性差、情绪激动、失眠、酗酒、感染、发热等疾病状态等,均可引起血糖显著波动。

严格控制血糖对于减少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血糖控制越严格,相伴而来的低血糖风险也越高,血糖波动的幅度也相应增加,前者的益处在一定程度上被后者所抵消。

为了趋利避害,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国际上提出了“精细降糖,平稳达标”这一新的治疗理念。按照这一新理念,血糖控制应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对血糖总体水平的控制(糖化血红蛋白要达标),二是对血糖波动性的控制。为实现以上目标,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

1、全天候监测血糖波动:

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可以反映约120天内的血糖平均水平,是监测血糖总体控制水平的一项良好指标,但是不能很好地反映血糖波动(质的方面)的情况。

以往主要是通过频繁采集静脉血测定血糖来评价日间血糖的波动性,但是对评价全天候血糖波动性有很大的局限性。新近应用于临床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效果很好,并可及时发现导致血糖波动性增加的诱因。

2、应对血糖波动的具体做法:

鉴于血糖的高波动性与高血糖具有同样的危害性,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同时,应尽可能地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波动性。为此,除了进食要定时定量、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外,合理选择降糖药物以及给药方式也非常重要。

①如何降低空腹血糖的波动性:

长效胰岛素类(甘精胰岛素)能够很好地模拟基础胰岛素分泌,没有明显的血药浓度高峰,作用平稳而持久,对于降低空腹血糖波动性效果很好,不仅能使血糖得到严格控制,而且使低血糖的危险性显著降低。

中效、短效胰岛素可以作为补充基础胰岛素不足的手段,但是由于注射后存在血药浓度高峰问题,容易导致低血糖和(或)空腹血糖波动性增加。

②如何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性:

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瑞格列奈、那格列奈)、a-葡萄糖苷酶抑制药(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超短效胰岛素类似药(如门冬30胰岛素注射液)等对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性效果很好。

③胰岛素泵的应用:

一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的传统给药方式不符合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胰岛素作用与血糖浓度同步性差,导致血糖忽高忽低。胰岛素泵可以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在血糖得以良好控制的同时,又可显著降低血糖的波动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