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肇庆德庆学宫:古建瑰宝 化润千秋

 黄之中 2021-04-11

德庆学宫:古建瑰宝 化润千秋

图片

“江山连肇庆,云物接苍梧”。岭南古郡——德庆,地处我国南方黄金水道——西江中游北岸,山水秀丽,人杰地灵,又位于两广交通要冲之地,“扼广右之门户,绾邕桂贺三江”。自秦汉以来,官宦、商贾往来于岭南和中原,多取道湘水、漓江,经西江到德庆,然后转至东南沿海各地。

德庆建制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古称端溪县、康州等。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宋高宗赵构因康州曾为其潜邸,颂其以德致庆,升康州为德庆府,德庆之名从此沿用至今。南宋名相李纲曾赋诗颂德庆云:“环抱大江流,层峦翠霭浮。神明扶王气,景物冠南州”。在这一座山水如画、民风淳朴的城市里,巍然矗立着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庙学建筑——德庆学宫。

集中古建筑工艺的三个独创

德庆学宫,又称德庆孔庙,是古代德庆地方的官办学府。古代朝廷规定,凡科举者必由学校,德庆学宫就是邑城学子通往科举功名的阶梯起点。据《德庆州志》载: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诏置孔子庙”,元丰四年(1081年),学宫迁于今址,至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升为府学。元大德元年(1297年),府学教授林舜咨“筑基拆建大成殿、东西庑殿,后建尊经阁,阁下建议道堂”,扩大占地范围“五倍于昔”,后再经明、清两代官民接力维护加建,遂形成今天德庆学宫之基本规模。

岭南地区潮湿多雨,河网纵横,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岭南的建筑大都强调通风透气,防潮防湿,防洪防雷,而坐落在西江河畔的德庆学宫大成殿,就是一个典范。

德庆学宫大成殿是我国岭南地区仅存的保留了宋元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大成殿为重檐歇山灰瓦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庄严雄伟,平面呈正方形,是典型的宋元古制。据专家考证,它集中了我国古建筑工艺的三个“独创”:四柱不顶、减柱四根、出昂最长。

中国古代传统殿堂的架梁方法,采用的是“八柱撑空”的木梁架结构,由8根金柱承托梁架。而德庆学宫大成殿则是采用“四柱不顶”的独特形式。所谓“四柱不顶”,是指在殿梁架不砌上露明藻,左右次间各减了两根内檐柱,明间正中只竖四根不到顶的金柱,柱顶上横架座斗枋,安放四个斗拱,以承托着压槽枋和井口天花板,天花板上再立圆柱以支撑正梁,这一设计使大殿内空间大开,内部更加高大宽敞,而且在减柱四根的同时满足建筑物防洪灾的要求。

大成殿下檐斗拱保留了宋代的结构与风格,为七铺作单抄三下昂,出跳总长达122分度,为目前已发现的唐、五代、宋、辽、金古建筑同类斗拱之冠。岭南风大雨多,阳光猛烈,采用深远的出跳,较低的檐端,既可以御风雨,保护殿身结构,又可以防止强烈的阳光辐射。

历史上,大成殿曾被洪水冲毁过,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时,在设计、用材等方面均采用了有效的措施,将殿堂台基加高至1.2米,为原基的5倍;设置了花岗石门槛;前檐柱用花岗岩石柱,其余左、右、后三面以高而厚的硬石砖墙。殿内减柱四根,极大地减少了水的浮力。大成殿重建至今700多年,其间受洪水冲淹90余次,但大成殿依然巍然屹立。

今天,设计大成殿的能工巧匠们的姓名身份已无从考证,只有他们留下的建筑瑰宝绝唱千古。四柱不顶、减柱四根、出昂最长,使德庆学宫大成殿从内部到外部造型,在当时处于世界建筑领先地位。

1996年11月,德庆学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岭南儒学的传播基地

从北宋到清朝,德庆学宫充分发挥了其兴学育才、尊孔尊儒的基本功能,对推进儒学和相关学术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学宫聘请硕儒明贤讲学授徒,探究儒学,钻研经术,促进著书立说,撰写和出版了大批学术著作,形成了士子刻苦攻读的良好学风。从宋至清,德庆人考中进士的有18人,考中举人的114人,贡生534人,共撰写专著68部,100多卷。如宋时进士石处道,善文学、工诗赋,撰有《松江集》传世。清代晚期诗人梁修,26岁中举人,著有《锦石集》,其第六卷百花诗轰动广东省城,为世人所称道。

在德庆学宫的影响下,由大儒或乡绅创办的书院、义学、私塾应运而生。据州志记载,苏东坡、周敦颐、祖无择、李纲等文化名人曾到德庆游历,在当地三洲岩留下了题刻。端溪县令许鉴仰圣周敦颐,于岩畔建濂溪书院纪念,这是德庆最早的书院。到了清代,书院增加到30多所。至清代大兴试院以后,“文学日盛,侧闻岁科两试,应考者八百余人”。教育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科举选士的兴旺,催生了一批批名宦乡贤。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宣告废除,但德庆学宫教化育人的功能没有终止。德庆官府于学宫尊经阁设立州立高等小学堂,在明伦堂一侧设立初等小学。新中国成立以来,德庆当地兴文教育之风未减,崇学上进之士不断涌现,其中包括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方华(1932—2020年),世界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邓文中等。

弘扬尊师重道的兴学风尚

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尊为“万世师表”,德庆古代祭祀孔子的仪典活动肇轫于宋并历代相沿,至清代臻至极盛。祭孔分春秋两季进行,春季于正月十五日,秋季于农历八月上丁日进行。

德庆学宫自建以来,历朝地方管理者都极为重视,不遗余力地推动学宫的建设发展,为德庆“人士彬彬奋起,蜚声腾茂”创设了沃土摇篮。《德庆州志·端溪县学记》中记载,明洪武年间,德庆州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促进了当地人对人才培养的认识,“凡有民社之责者,莫不知兴学,而人亦莫不知务学矣”。成化年间,明代官员李质后裔,在家乡晋康金定(今德庆县九市镇辣头)设立金定社学,每年聘请名师讲学,使得李氏家族几代人才辈出,德庆尊师重道的兴学风尚得到弘扬。

由于德庆崇文重教遂成风气,化润千秋,孕育了德庆学宫祭孔活动的炽盛,祭孔仪典自宋以来一直绵延传承。进入21世纪以来,德庆县组织文化、教育等部门多方寻访、整理、研究,较为完整地初步恢复了全套的祭孔仪典,并于2001年德庆学宫修复重光庆典上举行了盛大的祭孔活动。此后,德庆每年坚持举行春秋季祭孔仪典活动。

图片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1年4月9日第6版

本期编辑:王    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