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茯苓四逆汤——闭经,尿血,脾疳

 谷山居士 2021-04-11

图片

25闭经——范中林医案

胡某,女,38岁。四川人,农民。病史:经闭4年,经治疗其效不显,发至形寒,肢冷,颤抖,全身水肿,行动需人搀扶。1953年4月初诊:全身皆水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遍体肌肉轻微颤抖。头昏,畏寒,不欲食,神疲蜷卧,四肢清冷,声低气短。面色青暗无泽,舌淡体胖,有齿痕,苔薄白,脉伏。此为少阴证经闭,阳虚水肿,法宜通阴渗湿,暖肾温中,以茯苓四逆汤加味主之。处方:茯苓30g,党参15g,炙甘草30g,干姜60g,制附片120g(久煎),桂枝12g,炒白术12g。服完第1剂,小便清长,肿胀略有减轻,每餐可进食米饭一两。继服2剂后,肿胀明显好转,颤抖停止。嘱其原方再进3剂,并以炮姜易干姜,加血余炭30g,返家后续服。月余病愈。1979年7月追访,患者已63岁,自从26年前病愈后,直至绝经,月经一直正常,身体健康。

原按:本例患者,血寒凝滞,误用攻下,以至阴阳两伤,经闭水肿,复因失治而致阴阳两虚,故取茯苓四逆汤,善消阳虚水肿之效,兼顾其阴。加温经散寒、逐瘀生新之炮姜、血余炭,突破阻经之要害,诸症迎刃而解。《经方治验妇科疾病》

论:血寒则闭经,久寒则停水。先闭经而后水肿,闭经与水肿者,皆伤于寒也。

图片

26长期泄痢口渴尿血——朱木通医案

出生才十七个月的女孩,父为苗栗县人,因经营台湾戏剧(三义园剧团)流动全省,1957年4月底在台南县盐水镇演出,此女始以胃口不开、食欲不振、日渐消瘦,乃抱至新营市求医;诊断为肠管寄生虫充斥,服三包驱虫剂而下痢,自是下水泄性痢日廿余行、荏苒不止,而且始终不见虫出。数日后变青色水泄便,依然日夜无停,继即尿血、自汗盗汗,大渴引饮无停时,且患儿急速陷于衰弱虚脱状态,不能食、腹鸣、两目紧闭、四肢厥冷、全身浮肿.于是家人大起恐慌,至台南就医于某博士,而症状转剧。后由该团班员介绍来诊。

初诊于同年5月23日,患儿具备脾疳型,且全身浮肿,腹胀满如覆釜,按之坚如石,腹皮菲薄、手足厥冷、脉沉细而迟、口渴甚,大约每三四分钟必饮一大杯冷水,故来诊之时随身携有水瓶。泄痢日夜甘余行,腹中雷鸣,体温居恒停留在三十八度五。枯瘦骨立,自汗随拭随有,如是可推知为脱汗。以茯苓四逆汤加木香二剂与之,以观其变。第三日即5月25日再来,口渴减半、下痢十之七八行、热退、尿血止、自汗盗汗止、浮肿大减,再亦原方三剂与之。第六日上述症状各减十之七八,于是转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二剂。5月30日起,用附子弄玉汤,兼服消疳散。

此时剧团迁往白河,距嘉稍近,故能每日来诊,仍以单方弄玉汤兼消疳散。

6月初已近无病,唯虚弱未全复,仍用前法续服至6月下旬,该剧团将远去花莲,仍单用消疳散,数月后由花莲西来,则此女孩与普通女孩的健康无异。又按此患儿之父外号阿固也为台湾戏剧界闻人。

按:阴虚证极度寒冷,适合附子干姜的配剂,而反大渴引饮嗜冷,在小儿脾疳病者中屡屡遭遇,所以,不可以大渴饮冷便一律认为是烦热或燥热,辨证之法,四诊综合当不至大。

大渴引饮,适合石膏知母者与适合附子干姜者均有显著的证侯可资鉴别,最紧要是在肯用苦心而已。常遭遇中医所谓胃寒的胃筋衰弱症、胃下垂症,或中医所谓的形寒饮冷的慢性肺病者,适应附子干姜汤是普通之事。至于脾疳的小儿,具此症状更是指不胜屈。兹就旧记录中检出二例附记于此,以资他日检讨,以下第一例是在此例之前,第二例则为此例之后(下例为蛔虫医案),虽症状处方皆略有不同,然均属重症脾症。

脾疳一名脾积,以其病重时枯瘦骨立,颜貌呈猿狙之状,故台俗成为着猿。此病无法用现代医学名词解释,然多诊断为结核性肠间膜结核性腹膜炎,此症古人立论虽多,然大多流于过事铺张,惟浅田宗伯认为相当于大人之痨瘵,颇似合理也。《朱木通经方医案》

附:疳病定义。

论:1脾胃虚寒,饮食过多,会导致脾疳。饮食寒凉,也会导致脾疳。疳积,疳癖病,小儿食积之癖,如净腑汤,肥儿丸,益儿饼,消疳汤,消疳丸,快活丸,芦连消疳丸等。又以久吐之后,久泻之后,久痢之后,以致久渴,久汗,久热,久疟,久咳嗽,下血,久疮之后,皆能亡失津液,并成疳病。钱氏云:疳病,皆脾胃伤、亡津液之所作也。摘自《万病回春》明,龚廷贤

  2脾疳是五疳之一。由于乳食不节,脾胃受伤引起的。主要症状有面色萎黄、腹大如鼓、腹皮青筋暴露、呕逆、不思饮食、喜吃泥土,烦渴引饮、水榖不消、泻下酸臭、咳嗽喘促、胸膈壅满、口鼻干燥、目生白膜、喜暗畏光、唇赤发焦、四肢乏力等。本段来自网摘。27条病例,也有脾疳定义。

图片

27脾疳口渴泄泻——朱木通医案

张某,男,8岁,1956年春,以慢性肠炎的病名受治于某西医,五六个月,症状转剧而成为慢脾-结核性肠间膜痨之重症。因其父在振昌木行工作,乃由同时黄先生介绍来。现症如下:初诊为同年旧历中元节,全身消瘦脱肉,唯腹膨满,热稽留在三十八度五。手足逆冷、自汗盗汗、水泄性不消化下痢、尿清而多,臭气甚、大渴引饮无停时、不眠、夜啼。据云此等症状经翁某及振某治疗四五个月没有起色。

投以茯苓四逆汤二剂,热退、汗止、口渴除、泄痢次数减大半,食欲大进。同方续服月余,将近无病状态,于是转用参苓白术散料凡二个月,居然发胖与常儿无异。

按:脾疳亦称慢脾,大多由于哺乳失调、饮食失节初起即现代医学所谓肠炎,及至长期下痢腹胀身瘦,则形成脾疳。如此始肯转用中药医治,故十之八九都属阴虚证。以我的经验而言,当其口大渴引饮冷水而且下痢完谷、尿清而多者,大多为水分枯竭,所以十之八九应用茯苓四逆汤先解决上述症候。然后徐图治疗其脾疳。

至于并发眼疾患,古时谓之疳眼,或疳积泪眼,治法有鸡肝丸或五苓散,然皆对症治疗而已,其基本疗法还是弄玉汤加附子、消疳饮、净府汤最佳。脾疳而并发头疮或其他肿疡,乃至皮肤病者,大都五物解毒汤,或六味马明汤的应用机会最多。

长期泄痢的患者,肯服用中药者,大多为西医棘手之症,用消炎剂的机会既失,切须注意。

购书,进群,加好友  (微商广告——勿扰)

点击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