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后期列国对秦国的战略误判及秦国的疯狂蚕食(2)

 金色年华554 2021-04-11

反思:

这二十年里,面对秦国大大小小不间断的进攻,关东各国虽然也竭尽全力抵抗,但最终还是一步步地更加衰弱下去,最后在十年里被秦国一口口吞下。试想这二十年里,六国如能有效合作,或者不至于太多地内斗,或许会灭亡地更晚一些。历史无法重来,但是我们不妨假设推理一番。

首先是韩国的因素。三晋是制止秦国东出的最大障碍,也因为秦晋世仇,三晋也是抗秦的中坚力量和支柱力量。但是在三晋中,韩国因为距离秦国最近,实力最弱,无论是西部秦国,还是东部魏国都能一口吞下去,韩国害怕秦国因而成为三晋中亲秦程度最强的,韩国也因此被赵魏视作三晋中的毒瘤。韩国虽然面积小,实力弱,但是占据的上党和黄河水道上游都是秦国和赵魏极为觊觎的,而赵魏与韩国关系又以韩魏关系最为复杂。因此韩魏两国在战国中后期展现出了格外异样的奇观:魏国始终在想方设法摧残韩国,韩国却始终在想方设法保全魏国,甚至出现了魏攻韩时刀刀往脖子上砍,但韩国鲜有反击魏国的现象。直到公元前247年的河外之战,魏无忌率五国联军把秦军追赶至函谷关,随后就回师攻取了韩国的管城,又在淇水以南歼灭了北上收服失地的韩军。自此,韩国彻底倒向了对秦国的投降主义。信陵君攻打韩国管城,目的既是要巩固黄河上游确保大梁安全,但也不排除要可能灭韩起码是控制韩国的可能。因为韩国一旦有失,魏国面临的压力会急剧加大,而韩国实力和抵抗意志又是最弱的,故而无论是魏国还是赵国都对韩国极不放心,都认为韩国起不到为自身充当缓冲国的作用,都想解决掉韩国,将国防线前移靠自己承担。当年华阳之战赵魏联合攻韩就是明证。而秦国的实力早就足以解决韩国,之所以不解决韩国一是因为韩国地缘位置特殊,不敢轻易灭国,避免重蹈齐闵王轻易灭宋之覆辙。另外恐怕就是将韩国作为一颗钉子插入三晋当中,让一个弱小的韩国作为与赵魏之间的缓冲力量。

其次是赵魏联盟的关系。赵魏两国是抗秦的中坚力量,也是秦国东出路上的最强对手。自邯郸战役后,赵魏两国因为秦国的巨大压力结成了比较紧密的联盟,但是两家都有整合三晋的雄心,都想争夺主导权。同时又都担心对方极有可能背叛对方单独与秦国妥协,使得自己受损,故而这种联盟常常会产生疏离。赵魏两国如何能够摒弃既有成见,紧密联合,分区防守,相继策应,则赵魏一北一南互相呼应,以赵国军力的彪悍和魏国的富庶,共同守护黄河连接地带,则局面尚有可为。然而事实上,赵魏两国虽然联盟比较紧密,但也龃龉不断。赵国恼怒魏国抗秦不力,也因为魏国惯有把水搅浑的习性,常常发兵攻魏。而魏国也恼怒赵国常常野心勃勃,不时与秦国媾和,祸水北引。在秦国开拓东郡拦腰切断六国时候,赵国就一直坐观成败或者是趁机攻打燕国开拓后方,没有及时出兵救援魏国。其实哪怕是赵国也趁机南下攻打魏国,感觉也会比坐观成败更好。南下攻魏起码可以确保两国间的联系不被切断,向前推移防线,而坐观成败则让联系彻底断裂,最后迟早伤及自身。

再次是燕赵、魏楚的关系尤其是燕赵。燕国与秦国并没有直接接壤,秦国虽然也跨境对燕进攻,但终究少数,楚国与秦国接壤,但疆域辽阔且内部分散,秦国后期很少主动进攻楚国。而燕赵、魏楚之间是接壤的,而且领土和势力范围是有重合的,故而常有争端,尤其是燕赵在这二十年里大打出手多次。其实,燕楚两国中,楚国虽然与魏国因为故宋旧地常有争端,但总体还相对较少,尚在可控范围内,而且秦楚毕竟接壤加上有前仇,抗秦的大方向不会动,秦国利用魏楚矛盾趁机渔利的可能和获得的利益相对要小一些,而且也因为两国都是抗秦主力,无论谁得利都对秦国不利,秦国操作的可能性较小或者是兴趣不大。而燕赵的争端则完全不一样,且燕国君王的智商水平也完全还不如楚王,燕国实际上已经成为秦国搅乱六国的最佳武器。燕国不断挑起对赵战争,接连惨败,使得赵国对燕国的仇恨不亚于秦国,不断对燕国进攻,而这样持续作战,让赵国西部和南部防守秦国的兵力都会减弱,而秦国则真正可以坐收渔利。燕国君王如果明智的话,应该支持赵国对抗秦国,让赵国充当自己的唇,最起码不要挑事儿拉仇恨。要知道燕国连已经衰弱的赵国都打不过,遑论虎狼之秦。如果赵国亡,燕国又有何能力对抗秦国。而赵国面对燕国挑衅,也应该明白大敌是秦国,而非燕国,对燕国积极防御即可,不要妄图一举灭燕,燕国虽然战斗力不强,但总比当年宋国强。齐国当年攻宋尚且要历经多年三次攻打,而赵国实力远不如当年齐国,燕国也有两千里之地,兵马数十万,焉能是几次总攻就能解决的。

再之是齐国的因素。齐国自田单复国后,实力大减,常常成为魏楚赵乃至包括燕国在内的输血来源地,而齐国君王将相也变得心灰意冷,一意孤行地奉行媚秦政策,对秦国进攻他国是作壁上观。齐国的心境和处境并非不可理解,而齐国的衰弱也是事实,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齐国毕竟还是一个大国,鱼盐之利所带来的富庶是没有改变的,核心区域还是持有的,还有几十万兵马,如果加入合纵军,作用还是非常大的。对于齐国而言,应该秉持一个底线思维,即一般情况下坐观秦国进攻他国不是不可以,但是齐国要想能够继续苟安存活下去,要想有被秦国拉拢的资本,首要条件就是其余列国的存在,还有就是秦国与齐国万万不可以接壤。只要列国尚在,齐国就能够苟安下去,只要齐国不与秦国接壤,秦国的兵锋就很难直接伸向齐国,最起码会有后顾之忧。换言之,在秦国初建东郡后,齐国就应该有所警觉,支持赵魏楚抗衡秦国,最起码可以暗中支持,避免秦齐直接接壤,然后齐王田建和齐相后胜一味妥协求和实是短视,这样不仅秦国会更加轻视齐国,也会让他国更加恼怒齐国。庞煖合纵失败后,就攻下齐国饶安,颇有发泄的味道。

再之是战略要地的攻守情况上。在秦昭襄王去世后,赖合纵之功,韩复上党,赵收太原,魏得河东部分。在这些地方上,应该竭力经营,成为新的抗秦堡垒和缓冲地带。河东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以魏国当时的实力和秦国的实力,河东已经无法久守,而且秦国已经经营了四十年,比较稳固,只能让河东充当前沿哨所的作用。对于魏国而言,河东对自己已经失去了战略价值,加之陶郡已经收回,腹心之患已经解决,重要的就是确保大梁及其周围的安全,二是确保与赵国的联络之道即黄河两岸的安全。大梁外围有诸多卫星城以及修建的长城的存在,不易攻取,主要是确保黄河水道上游的安全。而确保对赵联络方面,黄河南北两岸地段是要竭力死守的,同时可以许以重利邀赵国共同防守。而韩之上党和赵之太原应该是竭力经营死守的。不过韩国早已经放弃抵抗意志,加上首鼠两端。在邯郸之战收复上党后,面对秦国的再度反击,韩国放弃了荥阳成皋一线后,无疑是再度将上党献给了秦国。而上党地势高峻,赵魏要反攻收复上党,无疑难度极大,韩国早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是寄希望于拖一天是一天了。而太原盆地是赵国起家核心基地,也是山西中枢所在,虽然赵国早已经失去了蔺、离石要塞、皋狼等太原盆地外围据点,但大部分核心区域尚在。只要太原盆地还在赵国在三晋手中,秦国东出始终有隐患,太行之险就不会被秦国单独享有。而燕赵战争浪费了赵国大量的兵力,使得赵国在太原的兵力日渐薄弱,最后被秦国拿下。失去太原盆地后,赵国只能经营太行山两侧一些据点,如井陉、阏与、橑阳、涉城等,而且因为失去太原,雁门、云中与邯郸的联系也变得极为单薄。此时的赵国再继续坚守雁门、云中其实已经意义不大,不如主动放弃两地,将两地兵马和仅有的居民迁移到代郡,放弃两地,也可以将匈奴这些麻烦扔给秦国。赵国最大的失误就是不应该听信嬴政许诺盲目发动对燕大规模作战,如果将这些兵力重点戍守太行山西线据点和邯郸南部长城一线的外围据点邺城、安阳、平阳等地,则更有价值一些。而对于楚国方面,其面积最大,回旋余地也大,从陈地迁都到淮南寿春后,又更是远离秦军直接打击的兵锋。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虽然秦国占领了鄢郢之地和汉中,地缘上对楚国居高临下,但如果秦军出长江走也由西到东的攻击方式,是存在极大的后勤困难的。所以只能是由北到南的方式。而如果由北到南,只要魏国在,则楚国核心的淮北地带则基本可保安全。而一旦魏国不在,则淮北难保。而淮北不保,以当时江淮和荆南的实力和楚国分散的体制和凝聚力根本无法支撑楚国长久抵抗秦国的。

以上只是理论方面的六国可以的勉强的继续维持的可能办法,既然我们后人可以想到,当时的人们又何尝不能想得到,然而六国却没有付诸实施,关键之关键在于六国为六,而不能为一。六国各自心怀鬼胎,在秦国步步紧逼,仍然内斗不止和割肉饲虎是根本原因。面对秦国的大军压境,各国不思全民皆兵拼死抵抗,总是谋求以地贿秦,正如苏洵《六国论》中所言:“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而杜牧《阿房宫赋》更是一语道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事关三晋生死的上党高地

战国后期列国对秦国的战略误判及秦国的疯狂蚕食(2)

太行八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