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研读:午后低热案 – 经方派

 学中医书馆 2021-04-11

原案作者/刘渡舟

【原文】

张某,男,71岁。1994年5月4日初诊。因高血压心脏病,服进口扩张血管药过量,至午后低热不退。体温徘徊在37.5~38℃,口中干渴,频频饮水不解。短气乏力,气逆欲吐,汗出,不思饮食,头之前额与两侧疼痛。舌红绛少苔,脉来细数。

【研读】

如果单看患者午后低热不退、口中干渴、频频饮水不解的症状,表明是阳明有热,而且这个热是实热,应该用白虎汤治疗。何谓阳明?阳明包括人体的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在脏腑,胃家(胃、大肠)属阳明。

可是再看其短气乏力,气逆欲吐,不思饮食的症状,则不单纯的是阳明有热了,而且这个热也不是实热了,是什么呢?是阳明胃家虚热。

何谓实热?又何谓虚热?举个例子,拿我们平常烧开水来说,有的时候水很快就烧开是火比较大,有的时候水很快就烧开是水加得比较少。而实热就好比是火太大、太过,治疗要以泻为主;虚热就好比是水太少,为水不及,治疗要以补为主。

对应人体来说也是如此。阳明实热是由于阳明的火太大引起的,而阳明虚热则是因为阳明的水不足引起的。阳明实热应该以泻火攻下为主,譬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调胃承气汤等。阳明虚热则应该以补虚清热为主,譬如竹叶石膏汤等。当然,这些汤方使用时都需要辨证分析才行,有其证才能用其方,而不是盲目照搬。

最后看其脉象为脉细数,脉细为津液不足,脉数为有热,脉细数则为津液不足引起的虚热之象。若是脉洪大,则是实热之象了。

综合上述症状判断,患者的表现乃津液不足、气虚有热之象,所以这个患者应该用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竹叶石膏汤是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了竹叶、麦冬、人参以补充津液;加了半夏,意在降逆;因为是虚热,所以去掉了知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竹叶石膏汤的煎法比较特别:“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意思是:先用十份水煮竹叶、石膏、半夏、人参、炙甘草、麦冬这六味药,煮一阵子后,剩六份水,这时去掉药渣,再放入粳米,煮到米熟后,汤成去米。也就是说先煮药,药煮好后去药渣,后下粳米,待米煮熟后,去米再服用。

为什么这样煎呢?粳米的作用为益气、止烦、止泄。仲景在《伤寒论》中用粳米者,有六个汤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麦门冬汤、附子粳米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煮法分三种:

1.米药俱下。于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麦门冬汤、附子粳米汤可见。

2.先煮米汁,后入他药。于桃花汤可见。

3.先煮药,后煮米。于竹叶石膏汤可见。

为什么非要如此煎煮呢?先煮米,则粳米煮的时间长,气散而味全,以止泻为主;后煮米,则粳米煮的时间短,味寡而气全,以益气为主;药、米同时煎,则气味均衡,以止烦为主。所以,汤方的煎煮方法非常重要,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疗效的好坏,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不能忽视。

还有一种患者午后发低热不用服药的情况必须注意,《伤寒论》第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就是患者本来病已经好了,又出现了午后发低热或微烦的症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患者病刚好就吃得太多或吃得太补,脾胃之气还没有完全恢复,不能运化,这种情况下减少食量,尽量吃容易消化的东西即可,不必服药。

【原文】

辨证属于阳明气阴两虚,虚热上扰之证。治当补气阴,清虚热。方用竹叶石膏汤:竹叶12克,生石膏40克,麦冬30克,党参15克,炙甘草10克,半夏12克,粳米20克。服五剂则热退,体温正常,渴止而不呕,胃开而欲食。惟余心烦少寐未去。上方加黄连8克,阿胶10克以滋阴降火;服七剂,诸症得安。

【研读】

医案中医生开出的正是竹叶石膏汤,五剂热退后只剩下心烦少寐一症,于是又在原方中加了黄连、阿胶以解少阴之热。

往期回顾:

以上医案原文选自《经方百案研读》专栏。

你也可能感兴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