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科学知更鸟 2021-04-11

中国最早的货币叫海贝,也就是用贝壳来作为货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贝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开始用金属铜铸造货币,这个时期的铜币各式各样,产生了很多不同名字的金属货币。

铜钱

秦灭六国以后,始皇帝统一了货币,以方孔半两钱作为法定货币。铜钱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流通货币,一直延续到清末。同时,铁钱作为辅助货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比如南宋,由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铜钱不够用了,所以朝廷就铸造了很多铁钱来作为流通货币。

在中国古代,金子和银子是稀有货币,因为数量太少,所以无法大规模应用到日常的商品交易中。中国历史一直发展到明朝,白银才作为法定流通货币出现。清朝开始白银才成为主要货币。

元宝

所以,银子作为流通货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明清两朝,并且是大额交易才用银子,小额交易仍然用铜钱。一般上街买个菜、赶个集什么的,老百姓只需要带着铜钱去就可以了。你如果带着银子去,小商小贩多半给你找不开零钱,也没必要。只有富贵人家去高档酒楼,或者去当铺典当贵重物品,才会用银子进行交易。比如一顿饭花了1.8两银子,你拿出一个2两的银锭给商家,这时商家就会用剪刀从这锭银子上剪下来一小块,然后再用戥子称一下这锭银子,看看是否正好到了1.8两,如果还多,就继续剪。

碎银子

通常,古代的碎银子就是这么来的。当然,除了用剪刀剪之外,还可以拿硬东西砸,有锯子锯。总之,在古代用银子交易,因为是按照重量计算,银子的价值又比较高,所以使用起来不太方便,也就产生了大量的碎银子。

实际上,在古代绝大部分拿来交易的白银都是碎银子。只有国库储备和有钱人家储藏的时候,才会把碎银子铸造成银锭、元宝、银条等形式,重量都取整数,主要是方便盘点。

戥子

上面提到的“戥子”,是古代人们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一种精密衡器,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精度更高的秤。由于携带方便、精度很高,戥子深受古代生意人的喜爱。碎银子和戥子,也就逐渐演化成一对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

时至今日,白银作为流通货币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更多地应用于工业领域和穿戴饰品。碎银子,也成为现代人们在影视剧和图片上才能见到的历史古董,想来也是有趣。按照目前社会的发展速度,可以预料,用不了多长时间,纸币也将成为未来人们见证历史的博物馆文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