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天意风调雨顺; 得民心民富国安。 《论语》第十三篇第十六章: 【原文】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通悦),远者来。” 【译文】 叶公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让近处的人快乐满意,使远处的人闻风归附。” 【悟读】 近得民心一片暖, 平添国运万年春。 最近,网上有人巧妙把“近平”二字嵌入上联之中,深刻阐明了“为政之道,重在民心”的道理。 叶公,沈诸梁,字子高,楚国贵族,楚昭王时受封于叶,史称叶公;也是成语“叶公好龙”的主角,不过,史上之叶公形象,与成语故事中的形象差别甚大。 叶县自古即“文王化行南国”的遵化之地,叶公理政,事事透明;慎刑罚,薄赋税;率叶邑父老,修东西二陂,造福一方,遗迹尚存。夫子也曾盛赞叶公乃“仁政”之楷模。 晚年夫子率弟子自蔡入叶,见到叶公,便有了“孔子游叶”“叶公问政”等文化盛事,这些佳话被记录在《论语》中。 “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为政者须先赢得民心,让辖区之人爱戴敬佩,让远方之人也前来归附。这一理政思想,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为叶公所赞同,这也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碰撞的经典案例。 “以民为本”、“政在得民”是我国古代统治者治国的一个重要理念,历史上“顺民意而王,逆民意而亡”的事例颇多。夫子说:“民无信不立”,孟子也曾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都强调重民意,保民利。 柳宗元、刘禹锡在政治上是“永贞革新”的中坚,他们倡导无神论,提出了“受命不在天,于其人”的政治见解,“受命于人”即“受命于生人(即百姓)之意”,主张听从百姓呼声,为民造福。 求通民情,愿闻己过。林则徐在出任江苏廉访史时,曾亲自书写王阳明“求通民情,愿闻己过”的名句作自勉联,悬于官署大堂之上,以自警自励。 短短八字,字字珠玑;政在得民,其意深沉。
|
|
来自: 新用户97560OBk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