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殿堂 | 汉代古酒盛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必大捷”铭文解谜

 aoshima 2021-04-12

1995年10月,中国—日本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墓地发现的彩色织锦上织的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一时引起轰动。如下:               

织锦上的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引起轰动的原因是人们想当然地联想到当今的五星红旗,恍惚中以为是古人的神秘预言。其实,这句话仅仅是汉代星占的一句用辞而已。《史记·天宫书》中就有“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的记载。这件巴掌大的织锦(长18.5×宽12.5厘米)上的文字记载的历史背景就是年轻气盛的汉宣帝刘询根据星象对己方有利的“天时”下诏给前方将领赵充国“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鼓舞斗志。

(彩锦残段,有“讨南羌”三字)

可是,这个墓葬中还发现了另外一块织锦,因为残缺,仅有“讨南羌”三字,其他文字缺失,不知道是什么字。体制内的专家们只能牵强附会地读成“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显然,这句话是不完整的。

那么“讨南羌”后续的是什么字因为没有物证也没有史籍记载就成了谜团。约两周前偶然的机会从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收藏家处得到一件古酒盛器,造形为小口罐,釉面为铁锈红釉,罐体无釉篆文赫然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讨南羌必大捷  神爵二年”。这件神爵二年的古酒盛器铭文为织锦缺字解开了谜团——“讨南羌”后续文字是“必大捷”三个字,古酒盛器铭文和织锦上的文字就连字的笔画结构都完全一致。 

(西汉神爵二年铁锈红釉古酒罐)

(釉面500倍微观)

(上段为织锦的字,下段为古酒盛器的字)

史学界将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后220年立国405年,共有29帝。“神爵”年号是汉武帝刘彻曾孙汉宣帝刘询第四个年号,此年号一共四年。元康五年三月改元神爵,即“神爵元年”,那么,“神爵二年”就是公元前60年,辛酉年,至今整2080年。 

刘询为西汉第十位皇帝,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综合国力最为强盛,史称“孝宣之治”。对外关系上,“神爵”年号的4年里有哪些大事发生呢?下面是新浪网上署名“萧家老大”的作者讲述的如烟的历史往事,节选部分段落读过之后就知道“讨南羌”的始末了。

《神爵二年,西北边境的形势又有了新变化》

作者:萧家老大

赵充国,字翁孙(公元前137~前52年),陇西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是西汉著名将领。汉武帝时为车骑将军长史,汉昭帝时为后将军,后与大将军霍光等人拥立汉宣帝刘询(汉武帝曾孙,因祖父戾太子之事,而流落民间)有功,封为营平侯。       

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西北羌人反叛犯边。赵充国当时己年逾七十,朝廷议论出兵之事时,皇帝认为他己经年老。便派御史大夫丙吉去问他“谁可为将?”。赵充国答道“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人选了。”皇帝又派人去问“请将军预测一下,如今叛羌形势如何?平羌须要多少兵马?”赵充国答道“百闻不如一见,用兵之事很难远距离预测,臣愿意驰往金城(今甘肃兰州),然后确定作战方略,那些反叛的羌人,不久就能消灭。希望陛下把平羌的任务交给老臣,不要再为这件事担忧了。”汉宣帝高兴地说“好!”

神爵元年四月,赵充国率军直指金城(兰州)。神爵元年六月,赵充国率领一万骑兵到达金城后,利用羌人内部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实行各个击破。先是打败了反叛羌人中最强大的一个部族,接着又收服了另一个部族,继而稳住了西部边疆。为了防止羌人的再度反叛侵扰,赵充国准备上书汉宣帝,提出留兵屯田,以待反叛羌人疲敝,并通过怀柔的办法来招抚羌人。这时,汉宣帝己发各边郡屯兵合计六万余人,任命侍中许延寿为强弩将军、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并下诏给赵充国,让其率所部万余骑兵与许、辛二将军所率兵马并进,去攻击仍然反叛的羌人。

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北边境的形势又有了新变化。在这期间,赵充国兵不出营便收降了五千多羌人;而按照汉宣帝屯田与讨伐两策并行的诏令,破羌、强弩两将军也分别收降、斩杀了羌人共六千余人,中郎将赵昂收降、斩杀了羌人共二千余人。此时羌人内部也发生了变化,实力己经大大削弱了。这年五月,赵充国又上书汉宣帝:“羌人的军队原来有五万人,在征讨中被斩杀了七千六百人,先后归降的有三万一千二百人,在黄河、湟水中被淹死和后来被饿死的有五、六千人。这样计算下来,跟随其首领逃脱的也不过四千人,而且,己经归降的羌人首领表示,一定可以擒获这些羌人。在这种形势下,我认为可以撤回屯田的军队了。”皇帝批准了赵充国的奏章,赵充国凯旋而归。

事后,赵充国实事求是地向汉宣帝讲了西北边境的实情和自己的看法,皇帝同意了他的奏请。免去了辛武贤的破羌将军,仍派回酒泉任太守,赵充国也复为后将军。

这里又有一个谜团了,即,史料记载攻打的是“西羌”,可是织锦和古酒盛器的物证都写的是“南羌”,于是有人“按图索骥”认为所谓“南羌”指的是藏南,其实是误解。因为史书中记述的这段历史全都发生在甘肃和青海湖一带。如《资治通鉴》载“神爵元年秋,宣帝诏破羌将军辛武贤(酒泉太守)、强弩将军许延寿在十二月与赵充国合击先零。”所谓“先零”,是两汉时期西羌族的一支,称“先零羌”。赵充国率兵6万重创先零羌,余部一支退居青海湖西南;另一支南渡湟水退居大、小榆谷及河曲等地。《资治通鉴》还有“六月,有星孛于东方。赵充国至金城(兰州)……”的记载。

此外,此罐外表是铁锈红釉,发色古朴沉稳,釉质肥润,内侧施以透明釉,由于内外施釉,所以渗水率完全近乎零,才使得罐内的酒体保持得完好。由此可见汉代的瓷器技术已经完美成熟了。这件汉代窑变釉铁锈红罐使我们知道了常见的宋代钧窑以及演变到清代的铁锈红釉的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汉了,相信还可以向前追溯,秦代、甚至先秦的春秋战国很可能就已经有了,不过必须得有实物证据才可以。

(北宋钧窑葡萄紫一号出戟尊)

(康熙铁锈红折腰碗)

(雍正铁锈红釉葫芦瓶)

(大英博物馆藏铁锈红釉梅瓶)

(乾隆铁锈红釉凤尾尊)

以下是汉代类似的罐形参考图片。

这些高古酒盛器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极其丰富或令人惊奇,可惜可叹今人不知道其价值何等的珍贵难得!笔者2019年12月10日写过一篇《收藏殿堂 | 珍惜古酒盛器传承的文化信息吧!》,在开头写道“近几十年来面世的文物古玩,在许多方面都颠覆了传统的认知。例如秦汉时期的古酒盛器颠覆了蒸馏酒的起源历史、颠覆了从陶器到瓷器的过渡起源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古酒盛器上纹饰、文字详实地记载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信息,相当珍贵。可惜可叹的是当前贬损毁灭古代遗存的恶风浊浪使得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