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历史悠久。在汉语中,与鼓相关的成语竟多达150条之多,可见鼓的文化意义何等广泛。鼓声压强大,冲击力震撼人心,最早是祭祀时向神明和祖先报告祈祷的通天神器,战争时鸣鼓也是报告神明和祖先,祈求庇佑,同时有激励军心和指挥作战的功能。 上三代造形艺术品中有种力士举鼓器形,最早见于商周的青铜器和玉器,其后的唐宋时期有此类器形的唐三彩器和瓷器,举鼓的人物有的是力士,也有认为是雷公雷母的,造形无不生动精美。 商代青铜器通天鼓 西周早期 夔神双鸡鼓 高82厘米 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藏 春秋青铜器力士举双鸟鼓 高400×长200×宽170mm 重量:2.9kg 此器从纹饰特征上看为春秋时期的,顶部有雌雄两只相背卧姿的凤鸟,引颈挺身,神采奕奕,遍披羽纹和云纹。鼓身满布云雷纹地,鼓的顶部区域为春秋时期流行的蟠龙纹,鼓腹主纹饰是一个兽面纹的神人,牛角、牛耳,腹部为蝉纹,四肢呈变形展开。鼓的两端蒙鼓皮,铆鼓钉。 鼓的下方两个裸体大力士相背跪姿托举着大鼓,由于负重,头部倾斜,浑身肌腱绷紧。大力士身上饰云纹为主,肩部前后各饰一夔龙,臀部至膝盖浮雕一条长龙,典型的商周时期的纹饰风格。尽管远古祖先们没有解剖学知识,但是伟大的无名艺术家们对人体结构、骨骼、肌肉的理解和表达却非常准确——这两个大力士承受重压的躯体姿态、面部肌肉、锁骨、肋骨、胸肌、腹肌都表达得逼真和力度感。发丝、眉毛、牙齿、眼珠等的表现无不细致入微。 此造形始于商必然与祭祀有关,唐代以后此类造型的艺术品很少见,此器造形的渊源、功能和寓意是什么? 此器的材质估计锡铅比例较高,故成为黑灰色青铜器,表面完全呈黑漆古状态,布满了微细龟裂,但剔刻的阴线内有绿铜锈,可以得知铜成分的存在。薄胎,分铸成形,春秋战国时期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造形精准,纹饰繁复,工艺精湛,为先秦时期青铜器精彩之作。
唐三彩 北周柴窑 战国和田玉雕 (图片源于网络) 收藏家对藏品不但要有“看得懂”的能力, 还应该具备“会欣赏”的素质, 进而达到“能陶醉”的境界。 微信号aoshima0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