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亡唐兴七十年|卷三•第五章5.威加八荒「盛装出行」

 金色年华554 2021-04-12

隋唐两朝的两对帝王父子

——有关从杨坚到李世民的历史阅读

卷三·大业、贞观纪事(上)

|第五章 大业宏图:杨广的执政生涯

|隋亡唐兴七十年|卷三·第五章5.威加八荒「盛装出行」

|威加八荒威服四夷

把自己的年号叫做“大业”,在大业天子杨广绝对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表现的也是他意欲超越秦皇、不让汉武的雄心壮志。

大业之大,不仅要大兴土木大兴工役大修文治,同时还要威加八荒威服四夷方勤远略威振寰宇。

对杨广来说,这也叫内外都不放,两手同时抓,两手都要硬。

和也许是“稍逊风骚”的唐太宗李世民相比,隋炀帝杨广自身的武功显然要差好几个等级,而他用来威服四夷的方略手段也是以文为主重在礼教,颇有些扬长避短避实就虚的意味。

个性鲜明的大业天子,就是在治国上,也表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

中国之所以叫中国,是因为历朝历代的天子皇帝都认为自己雄距于天地正中,而四周的异族就分别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大隋朝的外患主要来自北狄。

《隋书·北狄传》——

“四夷之为中国患也久矣,北狄尤甚焉。种落实繁,迭雄边塞,年代遐邈,非一时也。”

再具体一点说,所谓的北狄除了突厥外,还有铁勒、契丹等。

由于后者差不多惟前者马首是瞻,所以突厥就成了大隋朝对外经略的最大课题。

|隋亡唐兴七十年|卷三·第五章5.威加八荒「盛装出行」

|突厥骑兵【油画】|

隋文帝后期,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与招抚,东突厥的启民可汗已经臣服,同时还有铁勒、契丹等部向隋要求内附,大隋将他们统统置于由朝廷支撑的启民可汗的直接管辖之下。

由于背靠着强大的中原朝廷,曾经在部族内乱中落荒而逃的启民可汗逐渐稳固地控制了蒙古草原,启民可汗感激不已,一再向文帝表示“愿保塞下”,朝廷对突厥的政策也由最初的制造和利用矛盾以分化离间改为羁縻。

启民可汗果然对大隋王朝忠心耿耿。大业初年,契丹入抄营州(今辽宁朝阳一带),杨广诏韦云起率突厥兵讨伐,启民可汗发骑兵二万交其调遣,大胜而归。

大业二年(606),启民可汗以臣属身份入东都朝觐,大业天子为了让其更加心悦诚服,有意大肆夸耀中原的文明繁盛,不仅“总追四方散乐,大集东都”,也就是让各地的绝活表演都来露一手的意思,同时还下令“大陈文物”。

无数千变万化匪夷所思的玩意儿让来自草原的启民可汗等人大开眼界乐不思蜀,熠熠生辉的中华文物典章更是让他们佩服的五体投地。

启民可汗甚至两次向大隋皇帝“请袭衣冠”,也就是要移风易俗改穿汉装的意思。

当年汉武帝经营西域,曾派使者给匈奴人带去中原的丝绸布匹以及服装,显然也有夸耀的意思,结果却被匈奴人马踏人踩,成了踏不坏踩不烂的兽皮猎装的反衬,现在的结果可是一下就反过来啦!

夸耀成功,大业天子满心得意不无感慨:

“昔汉制初成,方知天子之贵,今衣冠大备,足致单于解辫。”

|隋亡唐兴七十年|卷三·第五章5.威加八荒「盛装出行」

那一次大业天子虽然没有答应启民可汗的请求,但为了更进一步展示中原的物质财富,炫耀天朝大国的国力强盛,让更多的普通突厥人对天朝更加敬畏,大业天子决定要出塞巡狩,预定路线是先到榆林(今内蒙托克托旗黄河南岸边),再出塞外,绕道由突厥走草原东至涿郡,也就是要在现在的内蒙古草原上兜一个大圈子。

时间则在大业三年(607)三月。

由于本意就在耀武扬威,所以巡行队伍无比庞大,不仅文武百官跟随,还有军队五十余万,战马十万,旌旗辎重,千里不绝。

另外还有和尚、尼姑、道士、女官和百戏班子随行。

五十万大军出塞,实属前所未有的亘古之举,为了怕启民可汗及其部众惊恐,事先还特地派出了宣喻使。

那次巡狩不仅规模庞大,而且耗时长久,从阳春三月一直到云淡风清的九月,就这还没有走完预定的从涿郡回朝的路线,而是就近从楼烦关先入山西,后到太原。

为了方便明年再次北巡,杨广下诏营建晋阳宫,并于回途中开直道上太行山,一路巡游,所费极为浩大,于九月将近月底的时候回到东都。

|隋亡唐兴七十年|卷三·第五章5.威加八荒「盛装出行」

|隋炀帝与启民可汗【展馆壁画】|

那次巡游,除了打猎游玩、凭吊当年胡汉交兵的古战场,大发思古之幽情外,也的确做了一些统战工作。

不仅启民可汗及义成公主率突厥各部首领来朝见行宫,吐谷浑、高昌也遣使入贡。后来,在启民可汗的牙帐里,大业天子不仅接见了附属于突厥的契丹、室韦等各部酋长首领,还见到了高句丽派来的私通于突厥的使者。

由于高句丽并未臣服,杨广特意让人宣旨警告:“尔还日,语高丽王知,宜早来朝,勿自疑惧。存育之礼,当同于吾民,如或不朝,必将启民巡行彼土。”

这其实是一段插曲。

高丽王的本意只想私下与突厥交好,但启民可汗亲眼目睹了大业天子威风凛凛的巡行场面,不敢隐瞒,这才将高丽来使引来见了杨广。

趁着拜见大业天子的机会,启民可汗又一次上表奏请“变服袭冠带”,且言辞诚恳,一心想要“乞依大国服饰法用,一同华夏”。

但大业天子的目的哪里就是要让草原变郡县,牧民成编户?

当时虽然没有民族自治一说,但大业天子实际就是那么做的,不顾群臣都认为应当同意启民可汗奏请的意见,大业天子以“先王建国,夷夏殊风,君子教民,不求变俗”为由,答复启民可汗说:

“碛北未静,犹需征战,但使好心孝顺,何必改衣服也。”

|隋亡唐兴七十年|卷三·第五章5.威加八荒「盛装出行」

哪怕就是到了现在,我们也不能轻率地指责启民可汗数典忘祖,面对一种远远领先于自己部族的另外一种文明,他的反应不也是很正常吗?

看看穿在我们自己身上的西装、T恤衫吧,谁又能说我们也是数典忘祖?

让当年的启民可汗目瞪口呆艳羡不已的哪里仅仅只是宽袍大袖的大隋衣装?

就是在榆林郡城的草地上,按着大业天子的命令,将作大匠宇文恺率领来自中原的能工巧匠,仿照突厥可汗的牙帐形式,设立了一个能容纳数千人的大帐,与前者相比简直就是天上地下不可同日而语。

同时“又造观风行殿,上容侍卫者数百人”,可以拆装离合,下边装有轮轴,“推移倏忽,有若神功”,直让突厥人觉得自己只会骑马实在是算不得什么本事。

更让突厥人五体投地震骇莫名的还是大业天子的仪仗。

粗犷的草原马背民族对中原礼仪是生疏而隔膜的,为了迎接大业天子的到来,启民可汗亦步亦趋,但还是忘了开御道不说,还连自己牙帐前的杂草也没有除。

为皇上打前站的隋使长孙晟不好明说,便来了一次启发式教学,指着帐前杂草说:“这草很香啊?”

启民急忙去闻:“不香呀?”

长孙乘机开导:“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亲洒扫,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芜秽,我还以为是你特意留下的香草呢。”

启民可汗醒悟了,不仅拔刀亲自除草,所部酋领“争仿效之”,还发动全境牧民“举国就役”,为大业天子“开御道”。

|隋亡唐兴七十年|卷三·第五章5.威加八荒「盛装出行」

一条长三千里、宽一百步的御道就这样诞生了。

大业天子的大驾就这样光临了——

宫掖百官被列成方阵,外围是士兵,滚滚向北行进。

天子与后、妃乘着“观风行殿”,百官乘“行城”,城周围两千步,四周有板,蒙上布,饰以丹青,有楼撸。

行殿又和行城连接,外围铁骑,形成固若金汤之势。

如此阵势,让牧民们在十里之外就连马也不敢骑了,启民可汗更是“奉觞上寿,跪伏恭甚,王侯以下袒割于帐前,莫敢仰视。”

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大业天子又走了一步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棋:

发男丁百余万修榆林以东的长城。

这段长城既显示了大隋帝国的凛凛雄风,又显示了大隋天子的高深莫测,东突厥人能不敬畏有加,对大隋更加忠心耿耿?!

启民可汗于大业四年(608)冬因病去世,其子咄吉世为始毕可汗,继续与隋交好。

|隋亡唐兴七十年|卷三·第五章5.威加八荒「盛装出行」

大业天子的目光也由东突厥转向控制了西域的西突厥。

基于成功分裂突厥汗国的历史经验,这次采取的是离强合弱、远交近攻的策略。

由于西突厥当时内乱不止,处罗可汗面临崩盘之局,而他的母亲向氏又是内陆汉人,当时正留居长安,处罗又是个孝子,招怀处罗可汗便有了相当的条件。

大业四年二月,大业天子派司朝谒者崔君肃持诏书前往处罗可汗处慰谕,并求致汗血马。

|隋亡唐兴七十年|卷三·第五章5.威加八荒「盛装出行」

|汗血马【绘画】|

虽然处境艰难,但处罗可汗开始时对隋使依然十分傲慢,甚至不肯跪受诏书。

崔君肃用东突厥启民可汗的故事晓以利害,并软硬兼施,用奉诏则母子平安,否则则发兵征讨,母子难免遭殃进行劝说,处罗终于向隋使“流涕再拜,跪受诏书。”

萧君肃趁热打铁,劝说处罗可汗应该立功以“深结于天子”,既可与早已归附的启民可汗争宠,也能厚得赏赐,有利家国。

处罗问如何立功,萧君肃按着皇上的谕旨,要处罗率西突厥骑兵助大隋军队东攻吐谷浑,立功后入朝,不就可以又受嘉奖又能与老母相见,岂非好事成双一举两得?!

|隋亡唐兴七十年|卷三·第五章5.威加八荒「盛装出行」

|青海都兰吐谷浑墓|

就这样,兵不血刃,大隋不仅得到了汗血马,还招抚了处罗可汗,同时还从理论上又得到了一支讨伐吐谷浑的生力军,经营西域的战略显见成效。

后来的事实是,虽然处罗可汗并未出师以助隋军,但隋军在新建立的铁勒部落莫何可汗的协助下,与其东西夹击吐谷浑,吐谷浑第二十代王伏允元气大伤,国土尽失,其地皆为大隋所有。

伏允率余众数千骑客居于曾经役属于己的党项羌人,成了苟延残喘的穷寇。

由于山高路远,大业天子对党项羌也没有轻易用兵,而是坚持招抚,“自是朝贡不绝。”

|隋亡唐兴七十年|卷三·第五章5.威加八荒「盛装出行」
|隋亡唐兴七十年|卷三·第五章5.威加八荒「盛装出行」

1、羁縻政策

羁縻州是指中国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夷制夷,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羁縻政策”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所谓“羁縻政策”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

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历代王朝不管如何更迭因内陆采取郡县制的关系一直都是直辖区,边疆则采用羁縻制。

2、吐谷浑

公元四世纪初,辽东慕容鲜卑的一支在其首领吐谷浑带领下逐步西迁,于晋永嘉末到达今甘肃、青海、四川交界地区。至吐谷浑孙叶延时在这里正式建立政权,以其祖父吐谷浑之名为姓氏、国号和族名。

吐谷(yù)浑(公元313年—公元663年),亦称吐浑,慕容氏,西北游牧民族慕容吐谷浑所建国名。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本发源于内蒙的西拉木伦河(今内蒙古赤峰市)。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青海的黄河上游谷地以及凉州的一个独立国家。

西晋末期,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陇上(河西),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南朝称之为河南国;西北各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

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隋朝与之联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慕容诺曷钵为最后一位国君。最终被吐蕃灭国。唐朝后期,吐谷浑逃至河东,唐称之为退浑、吐浑。

武周时期,吐谷浑一千四百帐均归属武周。

五代十国时期开始受辽国统治。

其后人大多数已与各民族融合,少数没融合的为现代青海的土族。

|隋亡唐兴七十年|卷三·第五章5.威加八荒「盛装出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