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大师曹颖甫生平简介

 繁星1 2021-04-12

经方大师曹颖甫——生平简介

曹颖甫生平

曹家达 (1868年-1937年),字颖甫,又字尹孚,号鹏南,晚署拙巢老人,江苏江阴人。曹颖甫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临床大家、中医教育家,因其临床善用经方,疗效显著,治病常常一剂知、二剂愈,故被时人赞誉为“曹一帖”。代表性医学著作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先生医案》,此外,还有《古乐府评注》、《诸子精华录》、《气听斋诗集词集》、《梅花诗集》、《古文骈文》、《丁甘仁先生作古记念录》等文学著作。

曹颖甫出生于书香世家,其伯祖父为晚清名臣曹毓英,曾历任顺天府丞、大理寺卿工部侍郎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等职。因曹颖甫的伯父秉生公(曹铭彝)无子,曹颖甫自小便被过继给秉生公,并由其抚养长大。因养父秉生公精通中医,家人患疾,均自处方药医治,曹颖甫家学渊源、耳濡目染,自幼喜读医书,并酷爱古文、工词章、尤善画梅。此后,一件件的亲身经历也逐步坚定了曹颖甫的经方信仰,终使其成为一代经方大师。

1880年,有一邻家老妇患病,腹痛难忍、便秘,虽经延医看诊,然而屡服药物不效。此时,13岁的曹颖甫乳莺初啼,经过望闻问切,仔细看诊后,以《伤寒论》所载的“大承气汤”一方,治愈老妇的腹痛病。这也是曹颖甫第一次运用经方为患者进行临床治疗。

1883年,在曹颖甫16岁的时候,再一次目睹了经方的神奇疗效。其父曹老先生患病腹泻不止,可惜,经由曹老先生自己处方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于是另请一名医生来诊治,可是连着吃了十几付药,反而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导致曹老先生大汗淋漓,奄奄一息。危急时刻,曹老先生一位精通医术的朋友赵云泉先生前来拜访,看诊之后,开出《伤寒论》所载“理中丸” 改汤剂加附子、吴茱萸、丁香一方,仅仅一剂药吃下去,曹老先生的汗止住了,拉肚子也停了。此后经过调理,身体便逐渐痊愈。这段经历也使得曹颖甫愈加相信经方的疗效。

1892年,25岁的曹颖甫跟随表哥陈尚白夫妇坐船前往南京赶考。在赶考途中,发生了一件令曹颖甫终身难忘的事情,以至于在数十年后还将这件事情讲述给自己的学生姜佐景(浙江瑞安人,曹颖甫入室弟子,沪上名医,1949年至台湾后,出任台湾中国医药学院讲师,首开台湾地区《伤寒论》研究及教学先河)

此次赶考途中,天值酷暑,骄阳似火,曹颖甫每天在船上热得汗流浃背,衣襟湿透,当船到镇江上岸后,曹颖甫就病倒了,高烧不退。请医生看诊之后,连着服药数日,病情却越来越重,已经难以起床,整日恶寒高热,大汗不止。但为了进京赶考,其表哥及朋友搀扶曹颖甫坚持乘船赶赴南京。重病的曹颖甫只觉得天昏地暗,不知人事,到南京后就卧床不起。此时,离进场考试只有三天,曹颖甫反而病情日益加重,更添尿血一症。曹颖甫心灰意冷,没想到多年寒窗苦读,临进考场却重病不愈。

幸运的是,恰巧曹颖甫的姻丈陈葆厚先生也来南京赴试,而陈先生也精通医术。他给曹颖甫详细看诊之后,亲自外出购回三大瓶荷叶露和十几个梨子。他让曹颖甫先喝荷叶露,又吃了十几个梨。随后亲自煎药,喂服曹颖甫喝了一大碗。曹颖甫服药后直觉轻松许多,一觉好睡,醒来时头已经不痛了。陈先生又喂服曹颖甫喝了一大碗药,曹颖甫遂倦然入睡,醒后全身都开始出汗,甚至身上的衣服、被褥全都湿透。此时,曹颖甫自觉病情明显好转,腹中饥饿,一口气喝了数碗小米粥,然后一觉睡到天亮,醒来时感觉身体已经完全好了。于是抖擞精神,步入考场,连续考试数日,身体也未出现不适。

事后,曹颖甫才知道,陈先生是将《金匮要略》中所载的“白虎加桂枝汤”进行加减,处方仅用了桂枝、石膏两味药,就治愈了曹颖甫的重症。这段亲身经历使得曹颖甫对于经方的神奇疗效深信不疑。

1895年,曹颖甫举孝廉,尔后入读江阴县南菁书院现江阴南菁高级中学前身),拜黄以周先生(字元同,号儆季,又号哉生,晚清著名学者、经学大师)为师。曹颖甫的诗作不为古人所囿,别树一帜,同学称之为“诗文大家”,又因其秉性耿直,被同学称之为“曹戆”。 1902年,曹颖甫再次赴京赶考,终于中举,并捡选知县。

1904年,一心希望曹颖甫能够金榜题名、光耀门楣的父亲秉生公逝世,兼之在1905年,清廷废除了科举制度,曹颖甫遂绝意仕途,隐居家中。受到古代“不为良相,但为良医”的思想引导,曹颖甫每日钻研医学,寄情于书画、诗文,并致力于治病救人,不断的实践经方医学,常与钱性芳、朱翔云、冯箴若等诸位江阴名医切磋探讨,研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方理论。在此期间,曹颖甫还曾外出游学,增长阅历。

1915年,袁世凯称帝,江阴士绅列名劝进,曹颖甫不满诸人倒行逆施,对劝进诸人多有诘问。不久后,曹颖甫应江苏武进县孟河镇巢梧仲邀请,被聘为西席,为其子传授学业,历时三年之久。

1919年,51岁的曹颖甫至沪上,于上海南市区小南门江阴街悬壶出诊,他为人治病不计报酬,遇有贫寒患者就免费施药,甚至将患者接至家中护理救治,因此常常入不敷出,于是诊余也经常靠卖字画以资家用(忍不住赞叹一句:无论是民国时期,还是当今,均属难得)。为此,书画家吴昌硕先生(浙江湖州人,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特意写了一幅字“曹颖甫卖诗行医”来赞扬曹颖甫的高尚医德。此时的曹颖甫已趋经方大成,临床治病疗效显著,患者常常服用其一剂药病情就会明显好转、服用二剂药病情就会痊愈,故被时人赞誉为“曹一帖”

1920年,受沪上名医丁甘仁先生(近代中医临床家、中医教育家,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医药大学前身)创办人)聘请,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师,主讲国文、《伤寒论》、《金匮要略》,并担任教务主任。教学之余,曹颖甫还在慈善医药机构同仁辅元堂、广益善堂施诊。在此期间,由其学生王慎轩侍诊时抄录整理的医案《曹颖甫先生医案》,于1925年由苏州国医书社出版。

1926 年,丁甘仁先生逝世,曹颖甫常常眷恋故人,郁郁寡欢,乃专志闭户著书,讲经授徒。1928年,《金匮发微》成稿,并于 1936 年由上海医学书局出版。1930 年,《伤寒发微》成稿,并于 1931 年由上海昌明医学社出版。1937 年,由其学生姜佐景整理,经曹颖甫审阅后逐案加以评语、说解和发挥的临证医案《经方实验录》千顷堂书局出版。

1937 年,上海“八·一三 ”事变 ,日寇入侵,全民抗战,淞沪战事爆发,曹颖甫无奈返回江阴。不久,日寇进犯江阴,1937年11月底,江阴城沦陷。时年12月4日,一名妇女被日军追赶,无路可走,逃进曹颖甫所居后宅,日寇猛追不舍,尾随而入。当时,曹颖甫正在厢房修改诗稿,闻声后柱杖而出,阻拦日寇行凶并大声呵斥。日寇大怒之下,举枪射击曹颖甫,并抽刀猛刺曹颖甫腹部后扬长而去。曹颖甫被刺后,仍大骂日寇不止,家人急忙将他抬进卧室。然而,当时城中兵荒马乱,尸横遍地,无处可延医抢救,曹颖甫遂不幸气绝身亡,后葬于东外香山薛家湾祖茔,终年70岁

结语

明朝末年,清兵势如破竹一路南下,却受阻于江阴城下。江阴全城军民在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的带领下,独守孤城八十一天(史称江阴八十一日)后全城殉节,无一人投降,而清军在此小小县城之下,折损了三王十八将。其时,阎应元曾于东城敌楼,题诗一首: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战役中曾有一江阴女子,在殉节前题诗:露胔白骨满疆场,万里孤忠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江阴遂以忠义闻名,而作为一名江阴人,多年以后的曹颖甫,也以生命诠释了忠肝义胆的含义。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随着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国人在救亡图存的运动中也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利弊。而“反思过度”的结果就是:“科学”“民主”成为最响亮的口号,西医认为中医不科学而加以否定,进而于 1929 年提出“废止旧医案”,要求政府废除中医,可谓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第一次生死存亡之争。

而在当时境况下,中医业界只能谨小慎微,卑微求存,临床处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用药轻灵飘忽,而不敢用药效迅猛的麻黄、附子、大黄、石膏等药,更是对“经方”不屑一顾。这些中医们给自己找的借口就是:“古方不能治今病”,所以全面否定汉、唐、宋时期的中医学,认为只有明、清、民国时期的“温补派” 温病派”以及力图中西医结合“汇通派”才能治疗当时的疾病(注:如今“经方医学”再次火爆全国,享誉世界,证明“古方可以治今病”,而老祖宗的智慧并不是一句“不科学”就可以否定的)

曹颖甫则尊张仲景之学而倡导经方,以自己的执着坚守中医阵地,不肯随波逐流,在当时的形势下,尤为难得。“明知其难治,尤必殚精竭虑,为之立方而后安。曰:宁不效而受谤,毋有方而不用”,以自己的临床经验与疗效,证明中医之科学,经方之卓著。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任教期间及诊暇之余,讲经受徒,诲人不倦,其时有目睹者赞曰:“一时四方学子负笈来归者,济济如也。时从先生游者,多能以经方大剂,起沉疴,愈废疾,时人有曹派之目。先后出先生门下者,毋虑数百人,今皆为超群拔俗之士”

近代名医章次公、秦伯未、王一仁、沈石顽、严苍山、许半龙、程门雪、张赞臣、丁济华、姜佐景、王慎轩等,俱学识渊博,皆为曹颖甫众学生弟子中之佼佼者,后来均成为一代中医名家(注:上述数人均为近现代我国著名中医大家,如果是现在,肯定都是妥妥的“国医大师”,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网络搜索)。正如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四川江津人,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评价曹颖甫“近代一个纯粹的经方家”

注释:

经方:在中医学界定义有二,一是指我国汉代以前临床所用的方剂,一般特指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记载的方剂;二是指历代经典中医著作中所记载的方剂。目前学界以第一种定义为主流说法。

经方家:多指那些精研医圣张仲景著作,临床治疗时可以熟练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方剂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医学大师。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现河南省南阳市)人,我国东汉末期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其代表著作伤寒杂病论》(后世被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为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张仲景的学说及著作对后世中医发展影响深远,除了形成以研究、运用张仲景学说为主的“伤寒学派”,诞生了众多的“经方大师”之外,对其他中医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