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车马的车轮

 东海若水斋 2021-04-12
陕西学习平台
2021-04-11

铜车马的车轮。

秦陵铜车马都是单辕、双轮、四马驾驭、两乘车的车轮,形状、部件和制造方法大致相同,不过二号铜马车的车轮比一号车略小一些,学者们分析这可能和二号车的形制以及蹬车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铜车马的车轮。

轮轴系统是车的核心组件,它由一轴、两轮和阻止车轮脱落的軎[wèi]、辖及轴头的装饰飞軨[líng]组成。铜车的轴为圆柱体,它横置舆下,中段部分通直,两头持毂[gǔ]部分伸出车厢外、自内向外渐次收杀成纺锤形。车轮由毂、辐、牙构成。一号铜车的轮径为66.7厘米,二号车的轮径为59厘米。毂,是车轮中间穿轴纳辐的核心部件,整体呈壶形,内腔作壶腹状,鼓起的腹部装辐30根。毂的内侧一端短而粗大,外侧一端细长,毂通长26.7厘米,轮毂放大一倍后长度为53.4厘米,学者分析此毂应是古代的畅(长)毂。畅的好处是延长了轮对轴的支撑面,车行起来会更为平稳。秦陵铜马车作为高级别的乘用车,行车的平稳安全更加重要,所以选用畅毂就成为必然。

铜车马的毂。

毂身上还刻意铸出了五组共13道凸弦纹,这应是对当时流行的车毂加固方式的形象呈现。古代的车毂为木制,一是木头的干燥,会造成轮毂裂缝;二是行车时的颠簸和歪斜所形成的强大扭力,会通过轮、轴传导给轮毂,从而导致轮毂容易开裂。从春秋时期起,人们开始用施涂漆胶和用牛筋做间隔缠扎的方法来强固车毂,然后再经过打磨,毂身上会呈现出一道道凸起的弦棱,这种处理车毂的做法古代称之为“约軧[dǐ]”或“约毂”。在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国赵卿墓、湖北江陵九店东周墓、河北平山中山王墓的车上,都曾发现约毂的实例。

观察秦陵铜车的毂穿,可以发现有几个特点:一是毂穿的贤(内)端口大、轵(外)端口小,正好与轴的持毂部分套合。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轮毂的内侵,避免毂的贤(内)端与舆轸下的伏兔相抵磨,同时又不致于削弱毂轴的强度。二是毂穿的中间做成鼓空的壶腹状,轮毂贯轴后,轴只与毂穿的两端接触,从而减少了轴与毂的摩擦面,使行车更为轻快。三是毂穿中部的空腔还能够储存较多的润滑脂膏,并使脂膏不易流失损耗,由此可增加脂膏的使用时间,减少投放脂膏的次数。

车轮结构及各部位名称。

车轮的外周称为牙,古代木制车的轮牙一般用2—3段煣[róu]曲的木板拼接而成,秦陵铜车的轮牙外观浑圆而且偏薄,没有做出拼接的痕迹。牙体两侧微鼓成弧面,截面呈腰鼓形,牙的内沿一周和两侧面的外周涂成朱色。轮牙偏薄既可减少车轮与地面的摩擦阻力,让车行走更轻快,也不易沾泥带土,适应平原和雨天泥地行车。

车轮讲究凿(容纳辐条的孔)正、辐直、牙平,铜车轮的30辐粗细一致,均匀地安装于毂、牙之间,辐通长24.5厘米,轮辐近毂一段体形接近扁平,断面呈细长的枣核形,近牙一段为圆柱体。辐条在牙毂之间的这种精妙设计,反映出秦代在马车制作技术上的创新性。轮牙一周相当宽阔,不存在辐条容纳问题,古人将辐的牙端改做成圆柱体,根据现代力学原理,在物体截面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柱体的支撑强度最大。为了保证轮辐的强度,古人在插辐入毂时,将辐的毂端削薄加宽,做成扁状体,仅从铜马车辐条的形体变化,足以反映古人对结构力学的认知程度。

轮轴组合是车的核心组件,正是车轮的滚动才使车子在马力的作用下得以行进、驰骋。


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