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民国太极老人黄元秀注“王宗岳太极拳论”

 文苑书店66 2021-04-12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阴阳生于太极,太极本无极。太极拳处处分虚实阴阳,故名曰太极也。

此论王宗岳先师所造。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我身不动,浑然一太极;如稍动,则阴阳分焉。

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此言与人相接相粘之时,随彼之动而动。彼屈则我伸,彼伸则我屈。与之密合,不丟不顶,不使有稍过及不及之弊。

彼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人刚我刚,则两相抵抗。人刚我柔,则不相妨碍。不妨碍则走化矣。既走化,彼之力失其中则背矣,我之势得其中则顺矣。以顺粘背,则彼虽有力而不得力矣。

刚与僵不同,柔与软不同,粘与滞不同,松与散不同。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性一贯。

我之缓急随彼之缓急,不自为缓急,则自然能粘连不断。然非两臂松净,不使有丝毫之拙力,不能相随之如是巧合。若两臂有力,则善自作主张,不能舍己从人矣。动之方向缓急不同,故曰:变化万端虽不同,而令之粘随,其理则一也。

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著熟者,习拳以练体,推手以应用。用力既久,自然懂劲而神明矣。

学者须注意“阶及”二字,其工夫如升阶然,须一级一阶而升堂入室,久练功到自然成。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无论练架子及推手,皆须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之意。不偏不倚者,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也。忽隐忽现者,虚实无形,变化不测也。

此节所云之顶劲,其顶中寓虚灵,非硬提也;若硬提则僵直矣。其沉,非硬压丹田也;若硬压,日久成病,切忌切忌。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此两句即解释忽隐忽现之意。与彼粘手,觉左边重则吾之左边与彼相粘处即变为虚。右边亦然。杳者,不可捉摸之意。与彼相粘,随其意而化之,不可稍有抵抗使之处处落空,而无可如何。

此节工夫,须与人推手时练习之。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彼仰则觉我弥高,如扪天而难攀。彼俯则觉我弥深,如临渊而恐陷。彼进则觉我愈长而不可及,彼退则觉我愈逼而不可逃,皆言我之能粘随不丢,使彼不得力也。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而及也。

羽不能加,蝇不能落,形容不顶之意。技之精者,方能如此。盖其感觉灵敏,已到极处,稍触即知。能工夫至此,举动轻灵,自然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此节完全是听劲工夫,与人交手粘连不离,非熟练听劲不可,否则易为人制。习听劲,先从推手起。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以上言外家拳术,派别甚多,不外以力、快胜人。以力以快胜人,若更遇力过我者,则败矣。是皆充其自然之能,非有巧妙如太极拳术之不恃力不恃快而能胜人也。

此节所提旁门,常有以太极之名,而无太极拳阴阳虚实之分,徒取外表之形式,而无内部意气脉络之修炼,故视为旁门外道。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焉。

太极之巧妙,在以四两拨千斤。彼虽有千斤之力,而我顺彼背,则千斤亦无用矣。彼之快,乃自动也,若遇精于太极拳术者,以手粘之,彼欲动且不能,何能快乎。

能练到四两拨千斤耄耋能御众之形,始得太极拳真工夫。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立能如平准者,有虚灵顶劲也。活似车轮者,以腰为主宰,无处不随腰运动圆转也。

立如平准,并非硬直僵立。活如车轮,并非乱动。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何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臂两处与彼相粘,其力平均,彼此之力相遇,则相抵抗,是谓双重。双重则二人相持不下,仍力大者胜焉。两处之力平均,若松一处,是为偏沉。我若能偏沉,则彼虽有力者亦不得力,而我可以走化矣。

有彼我之双重,有本身之双重。彼我之双重,必至于顶。本身之双重,必至于笨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有数年之纯功,若尚有双重之病,则不免有时为人所制,不能立时运化。

试验双重,须在推手中求之。

若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若欲避双重之病,须知阴阳,阴阳即虚实也。稍觉双重,即速偏沉,虚处为阴,实处为阳,虽分阴阳,而仍粘连不脱,故能粘能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者,彼实我虚,彼虚我又变为实,故阴变为阳,阳变为阴。阴阳相济,本无定形,皆视彼方之意而变耳。如能阅彼之意,而虚实应付,毫厘不爽,是真可懂劲矣。

此论中有称阴阳,有称虚实,足见阴阳与虚实有别。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懂劲之后,可谓入门矣。然不可间断,必须日日练习,处处揣摩,如有所悟,默识于心,心动则身随,无不如意,技日精矣。

懂劲者明白对方之劲如何与自己之劲如何入门而已。由此而升堂入室,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就远。

太极拳不自作主张,处处从人。彼之动作,必有一方向,则吾随其方向而去,不稍抵抗,故彼落空或跌出,皆彼用力太过也。如有一定手法,不知随彼,是谓舍近而就远矣。

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太极拳与人粘连,即在粘连密切之处而应付之,所谓不差毫厘也。稍离则远,失其机矣。

图片

黄元秀(1884—1954),字文叔,中年以后改名元秀,浙江杭州人。辛亥革命元老,早年与黄兴、秋瑾、徐锡麟、蔡元培、章太炎等交游,为光复浙江作出过极大的贡献。为此,民国后,他在浙江军政诸界享有很高的声誉。黄元秀一生修武修佛,造诣极高,对武学贡献极大,编著有《武当剑法大要》《太极要义》《杨家太极拳各艺要义》《武术丛谈续编》等书,其著作内容直接得之于民国初期李景林、杨澄甫等大师,融会自己不同阶段的收获和心得,含有其与当时许多真手名家的交流心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