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面“围剿”焦虑的小荧幕

 网视洞察 2021-04-12

网视导读:《小欢喜》《小别离》之后,“小”字辈第三部作品《小舍得》终于在2021年4月11日与大家见面。相比较前两部,《小舍得》“卷”到了小升初。

巧合的是,与《小舍得》同期播出的《陪你一起长大》同样瞄准了即将升学的孩子家长们——更加“鸡娃”的,可能在于《陪你一起长大》的主角回归了为孩子挑选小学的父母。

小荧幕在全方面关注升学焦虑,而这种关注已经过去了一个轮回。


循环的升学焦虑话题

2015年的话题热剧是《虎妈猫爸》,聚焦孩子小学教育与学区房。

2016年,《小别离》横空出世。从纠结于送不送孩子出国读书的方圆(黄磊 饰)和童文洁(海清 饰)开始,讲述了三个孩子面临初三节点家庭的不同走向。

2019年的夏天则集中被高考与留学刷屏。《小欢喜》《少年派》《带着爸爸去留学》都在6月、7月定档。从不同的方向,讲述了多个家庭的选择。

2021年,在“鸡娃”的报道还未过去两月,有关孩子小学时期的《小舍得》和《陪你一起长大》又回归荧幕。

小荧幕上,有关当代教育题材的主题剧一部接着一部,从孩子小学讲到高中,最终又在今年回到了小学生家长身上。“流行是个圈”的定理在这一刻发挥的淋漓尽致。

当然,这样的趋势用“流行”来形容有一些轻佻,只能说,在“孟母三迁”等典故流传千古、注重下一代教育堪称传统的中国,这样的话题剧流行是一种必然。

这些剧集的最后,大多都是家长们与孩子们寻找到了解决途径:或许是找到了和孩子更加合适的相处之道、或许是家长放过了自己不再给自己无上限的压力。但在剧集以外,只评价这些影视剧每年出现的现状和现实中不断的报道,就会发现,小荧幕所上演的“围剿”焦虑,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从海淀妈妈到鸡娃

2019年,有关育儿焦虑,流行的词汇叫做“海淀妈妈”“顺义妈妈”,2021年,以上词汇所代表的行径被“鸡娃”统一概括,再次报道。

简而言之,这就是一种给孩子“打鸡血”式鼓励的教育形式,其打鸡血程度往往超过一般人的想象——最夸张的可能属下图这条。





图片来自“凤凰weekly”对“鸡娃群”的卧底调查报告

“顺义妈妈”时期,父母中其中一方(大多时候是母亲)全职带娃,全方面从无论语数英以及此外的音乐、体育教育对孩子全方面培养仿佛等闲,但“鸡娃”又囊括了更多普通家庭“青蛙”家庭——即使没有“牛蛙”家庭那么厉害,那也是每家每户自己搜集、与其他娃妈交流资源,给孩子安排超出常规教育节奏的教学计划。

《小别离》《小欢喜》的内容,可以说主要还是围绕着中产家庭们孩子的教育,他们当中对孩子教育最为积极、孩子也最优秀的那几位,大概都可以称为“牛蛙家长”。

不过,说到人设的相似问题,倒不只是“小”字辈,数部作品中,主角的模板也有共通性,相比较更严厉的妈妈、随性的爸爸,更容易让人记住的不和睦母子、母女关系。

不过,这一次,至少《小舍得》在此之外, 倒是还有着下沉、与流行趋势“不期而遇”的一面。

相同的导演带来了一场梦幻联动——来自《三十而已》的“番外”篇女主角一家的故事,也在《小舍得》中隐藏出现。

目前,第四组家庭的故事还未展开,相比较之下有些背景板。从氛围和《小舍得》一段有关补课的情节上,这个家庭的故事确实有不鸡血而被裹挟的平常家庭中一员的味道。在田雨岚愤愤不平于老师私下补课想要举报时,米桃妈妈和更多的家长们选择随波逐流。

或许,与在《三十而已》中出现时的作用相同,米桃的一家依然起到对比、参照的作用,没有轰轰烈烈与鸡血,这或许是一个充满了温馨和关心但不过度逼迫的家庭。

不过,在现实的内卷中,更多的焦虑已经逐渐走向了这样的家庭。

小荧幕上,从小学到高中最后回到小学的焦虑被诠释了个遍,但有关其中对焦虑的缓解手段,却不太被过多的记住。电视剧给出的解决方案仿佛安慰剂,对家长们只有一时的精神舒缓作用。毕竟,电视剧可以给出一个趋向完美的未来走向,确定这种和解的结局一定是向上的结果,但现实中,内卷一旦开始就难以结束。

当然,但究其根本,电视剧也只是电视剧,无论是展现现实还是贩卖焦虑,对于本就不打算逼迫孩子的家长以及更多未婚育的观众而言,故事有几分drama大概才是更吸引关注的内容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