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翁同龢到底算不算奸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醉花荫L 2021-04-13


翁同龢,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第三子,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后追谥文恭。

当甲午战争战败的阴云席卷大清朝廷,落魄的光绪帝此时已失去了方向,然而他想到了一个人,一个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伯父——恭亲王奕欣。光绪帝来到他的床前,轻轻地问道:“恭王以为,翁同龢如何?”恭亲王闻后老泪纵横,托起病重的身躯,攒足了气力对光绪帝说到: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人!……

翁同龢,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所做作为该如何评价?

“刚正不阿,大清正臣”的清流人设

话说,江南的翁家,可是晚清时期典型的名门望族,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就曾是咸丰和同治的老师,翁同龢也没有给父亲丢脸,咸丰6年考中了状元。

在自身的努力和父亲的提携下一路高歌,先后担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直至进入朝廷决策的中枢位置。担任同治,光绪的老师,让他成为光绪身边最近的权臣,行宰相之职。

翁同龢给自己一步步建立起“刚正不阿,大清正臣”的清流人设。在担任刑部要职期间,顶着地方官僚权贵的压力,将震惊全国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翻案成功;任军机大臣期间,严肃处理了云南军费报销舞弊案,在中法越南交涉案上维护了朝廷的利益。他的所作所为赢得了当时朝堂上下的一致认可,甚至光绪帝都认为他是大清之楷模,朝廷之典范。

然而,当大清的国运被外来势力摧残,变的风雨摇摆时,当朝廷需要变革另觅生路时,翁同龢,这位咸丰年间的状元,却表现出了他的迂腐,甚至自私,将自己之前经营起来的能臣、正臣人设全部撕毁。

人设崩塌之——掣肘海军建设

人设崩塌之——看不清大局,外带“公报私仇”

翁同龢之所以对北洋海军处处掣肘,是因为他和李鸿章处在政见的对立面——翁同龢是“帝党”集团的代表,而李鸿章的背后却是“后党”。当慈禧太后决定将权利交由光绪皇帝,自己回颐和园颐养天年时,翁同龢便明白,这是他权利得以最大化的时机,也是削弱以李鸿章为首的后党集团的绝佳时机。同时也能了结他与李鸿章的私人恩怨。

人设崩塌之——立清流之名,行结党营私

翁同龢在追逐权利中,慢慢走上了东林党的老路——高举仁义道德,立清流形象,背后却干着结党营私,网罗言官的勾当。翁同龢逐渐在朝中形成了一股强硬的政治主张,他们在面对外交关系和异己的问题上保持异常的统一。

人设崩塌之——为排异己,朝局不顾

翁同龢最丑陋的嘴脸是在甲午战争战败后。当日本政府指名道姓要李鸿章赴日本签署协议,在临行前,光绪帝问李鸿章“如何与日本议和”时,李鸿章难为地回答道:“割地之说不敢担承,假如占地索银,亦殊难措,户部恐无此款。”翁同龢此时接过话茬:“但得办到不割地,则多偿当努力。”

什么意思?只要能不赔地,要多少钱户部都给你筹齐喽。

当初李鸿章请求户部拨款北洋水师建设,翁以饷力受挫为由断然拒绝。而现在落得丧权辱国时,却有骨气说出“钱没问题”的保证,奸人嘴脸真是暴露无疑。如果在当初,不以权党之争为主,不以家族恩怨为主,加强国之海防,将个人恩怨与欲望抛弃,全力辅佐大厦将倾的大清,即使不能力挽狂澜,但却能在后世留有清誉,让后人瞻仰。

或许,在翁同龢的心里并没有奸臣之心,但却行着奸臣之实;虽身居高位,但却家国不分。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作为朝廷重臣,怀柔家国天下的慷慨情怀,更没有那种摒弃前嫌,为国献力的高尚精神。纵观翁的一生,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奸臣”有些言过,“误国之臣”些许中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