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清涛:想起了那些年悠乡串户的货郎担儿

 乡土大河南 2021-04-13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想起了那些年走村游乡的货郎担儿



作者 | 胡清涛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幼时的记忆中,货郎担印象最深。
货郎担挑着挑子,拿着拨浪鼓,两头的木箱子里放着农村日常需要的各种小东小西,在方圆一二十里范围内悠乡串户。
随着时代的发展,货郎担的挑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辆手拉的架子车。货郎担用的架子车大部分都是在原先自己家用架子车基础上稍做改动而成:车子把缩短了一点,揶在肩上的攀绳也短点,车后尾儿固定了一个车弧器,车盘中间放两个带透明盖子的箱子是货郎担的商品陈列区。这样拉起来省劲,后边还能放点物物交换来的碎布衬子烂套子,中间的商品陈列区也便于人们挑选物品。
挑子变成了架子车,货郎担还是货郎担,针头线脑还有,花喜团还有!
三十多年前农村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货郎担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个体户为繁荣农村经济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一个货郎担的到来,确实能使庄上的人们能激动多半晌。
经常来我们庄上的货郎担是可能是我们大冯营乡南边李庄那一片的,稍有驼背,六十多岁,头发花白,黢黑的脸上布满皱纹,不咋说话。他的活动范围就是在大冯营、城郊和青台三个乡镇结合部的十几个乡庄。据我观察他大约是三天左右都会转一遍,所以他给我的印象就是隔三差五就会拉着架子车,摇着拨浪鼓,伴随着噔...噔…噔…的声响出现在我们庄西头。
拨浪鼓是货郎担的标准配置之一,一只精致的小鼓带着一个木制手柄,进村时握在手里来回转动半圈即可发出噔...噔...噔...的声音。提醒着庄上的人们:拨浪鼓来了!这种方式委婉、声音动听,这种提醒人性化十足:噔...噔...噔...,在等着你哩,先忙完手里的活再说!
现在游乡的商贩们,都开着三轮带着一个电动小喇叭,进村就打开,传出的是刺耳的声音,真是想买东西的人,跑到门上儿一看:卖东西的连人带车已经不见影儿了!
听到拨浪鼓声响的人们陆陆续续都来到东西大路上,货郎担也把自己的架子车拉到了村中央的十字口。很快,货郎担身边聚集了不少的男女老少和大呼小叫的喧闹。
小朋友们嘴里流着口水拽着大人们的衣裳角,眼馋着货郎担车子后尾处长虫皮袋里装的米花糕、花喜团和包谷杆。这时大人们在众目睽睽之下也大方一次,允许小孩回家把那些没用的又舍不得扔的碎布衬子烂套子拿来换回一大捧米花糕或两根包谷杆。
有点害羞的大闺女们总和门口的小媳妇们在一起商量着买点发卡、头绳和梳子等,小媳妇们会多买点雪花膏之类的化妆品。货郎担的东西是不搞价的,个别精明的小媳妇买了一大把东西后开始和货郎担先生搞价了。平常不多说话的这位老者微微一笑,出口成章:
以前咱们都属青台管,
俺是南三李来恁是姚三园。
货郎担他不挣多少钱
这位闺女你白再缠!
话音一落,在众人的哄堂大笑中搞价的小媳妇赶紧把钱一分不少的给了货郎先生,木木腔腔地回家了。

那些上了年纪的妇女们可是要好好看看货郎担的车子上就有啥,大针小针和顶针,五颜六色的线轱辘,大扣小扣和暗扣,还有上鞋的锥子、拔针的竹夹子等做针线活离不开的东西。做为一家之主的中年妇女上有老下有小,一年四季的穿戴和平时的缝缝补补都离不开货郎担。在相互交流好用不好用、价钱合适不合适后妇女们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约摸时间差不多的货郎担又使劲摇起了拨浪鼓,这次传出的是不...噔...不...噔的声音,提醒没有买东西的人们:我要走了,不来算啦,不等了!
本人小时候不好吃嘴,从不囔唧着要这要那。主动在货郎担上买的唯一的东西是不到一块钱的钓鱼钩和钓鱼线。庄边有条四季长流水的小泥河,夏天放暑假的小伙计们都好在河边钓鱼。我跑到南湖林场砍了根竹竿,绑上钓鱼线,线的那头把带有倒钩刺的鱼钩绑紧绑牢,鱼钩上面约半米处穿上用莛子瓤做的附子。
拿着投资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做成的这套玩意到河边钓鱼,我总是很不耐烦的焦急等待。两天就钓上来一条约半斤重的鲶鱼,实在太失望了,于是再也不钓鱼了。货郎担说的钓条鲤鱼八斤半的事我不会相信了。
货郎担也好去戏场。一到麦罢附近好唱戏的何庙、大官寺、大冯营等大庄子的戏场里总能看见货郎担,也许他也是好看戏吧!
肯起戏的还有赵庄,这赵庄是我们乡政府所在地西边的一个自然村,紧邻政府所在的街上,起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不是鲁迅先生《社戏》中所说的赵庄,江南的赵庄夏天也起戏,就是不知道有没有货郎担!
比起悠乡串村,在戏场的货郎担显然很是得劲。货郎担的架子车支在戏场边的荫凉里,马上会有人们络绎不绝的围观,大部分人都会用现金或多或少的消费一点。尤其是回到娘家过陆月陆的闺女们和带着未过门的儿媳妇来看戏的婆娘们这个时候都很大方地在货郎担的车子上选购东西。货郎担看了戏,赚了钱,省了事,不用拾掇碎布衬子烂套子之类的东西!
时光悠悠,已经记不清从何时开始,再也没有见过货郎担了!经济的活跃,交通的便利,信息的发达,再加上各种商品极大的丰富,使现在的农村购物越来越方便,在城市能够买到的东西,在农村也一样可以买到。
悠乡串户的货郎担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已经难觅一见了。不知西南乡的货郎担先生,您可安好?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胡清涛,社旗县大冯营乡张庄人,乡土赊旗公众号特邀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