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沿历史长廊 探寻“原初中国”曙光

 wps0321 2021-04-13
“去郑州 看华夏古国”采访团走进双槐树遗址、王城岗遗址、新密李家沟遗址
沿历史长廊 探寻“原初中国”曙光


双槐树遗址现场(无人机航拍)
出土的仰韶文化晚期骨针

本报讯(本报记者 张倩 文 李新华 图)5300年前,中华先民就会养蚕制衣?1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如何向新石器时代转变? 11日,“去郑州 看华夏古国”系列活动采访团先后走进双槐树遗址、王城岗遗址、新密李家沟遗址,沿着历史的长廊,去探寻华夏文明中“原初中国”的曙光。

双槐树遗址:探秘“原初中国”的样子

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人们熟知的有记载的历史往往从夏代开始,但夏代距今大概三四千年,那么5300年前后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呢,在巩义双槐树遗址也许能找到答案。11日上午,采访团来到双槐树遗址发掘现场,探寻“原初中国”文明发源史。

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南岸双槐树村村南的高台地上。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区域,以第四纪黄土沉积物为主,地貌自南向北逐渐升高。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2013~2020年,勘探确认遗址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780米,现存面积达117万平方米,是一处仰韶文化中晚期面积巨大、遗存丰富的核心聚落遗址。

双槐树遗址的发现,又把中华文明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在双槐树遗址出土遗物展馆里,记者看到双槐树遗址出土遗物丰富,包括仰韶文化晚期完整的精美彩陶以及与丝绸制作工艺相关的骨针、石刀、纺轮等。此外,遗址上还发现了制陶作坊区、储水区、道路系统等,这些都表明:在5300年前的这座古老遗址上,生活着一群具有较高文明程度的人。

“双槐树遗址中的'北斗九星’文化遗迹可能是王的尊贵身份的一种体现形式,而牙雕蚕是中国最早的成蚕雕刻工艺品,讲述了中国悠远的丝绸历史起源。”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汪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双槐树遗址目前重要考古发现主要有三重环壕,分布于居住区外侧,内壕周长约1000米,中壕周长约1500余米,外壕现存周长约1600余米,分别通过吊桥和实土的门道与外界相连,还有大型夯土建筑群基址。地基经过大规模版筑法夯筑,位于内壕中部,中心居址区以南,主体建筑以道路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区域。院落重叠复杂,比较明确的有三处大型院落,

王城岗遗址
李家沟遗址

(上接一版)其中一、二号院落布局现在已初步清晰。此外,双槐树遗址还有4处大型公共墓地。勘探确认墓葬总数1700多座,均呈排状分布。其中一区墓葬布局非常规矩,在墓葬区发现夯土祭坛遗迹3处。已初步发掘的位于聚落中轴线周边的一处祭坛附近墓葬明显规格较高。出土了丰富的仰韶文化时期文化遗物,尤为重要的是出土有彩陶以及与丝绸起源有重要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艺术品等遗物。

今年3月份,双槐树遗址入选2020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无疑是全国考古界一颗闪耀的“明星”。汪旭介绍,双槐树遗址考古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大型建筑群初具中国早期宫室建筑的特征,为探索三代宫室制度的源头提供了成组重要素材。不同建筑的布置整体具有一定的台阶式特征,遗址表现出的社会发展模式和承载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被专家命名为“河洛古国”。

王城岗遗址:中原地区率先迈入文明社会、国家阶段的地方

走进登封王城岗遗址发掘现场,记者看到遗址附近一边是绿油油的麦田、车水马龙的道路,一边是考古工作人员一担一篮剥除历史尘封的忙碌身影,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

王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与八方村之间、颍河与五渡河交汇的台地上,南眺箕山、北依嵩山。遗址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1976~1981年发现两座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小型城址,并发现有奠基坑、青铜器残片、玉器和文字等,有专家称之为“禹都阳城”。2002~200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进行调查、钻探和发掘,新发现一座面积34.8万平方米的龙山晚期大城,同时发现祭祀坑、玉石琮和白陶器等重要遗存,并在大城中部偏北处发现几处大面积夯土基址。

2020年4月,“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复,登封王城岗遗址作为项目的重点遗址之一,开启了新一轮的考古工作。2020年的钻探发现在大城北部分布有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的夯土群,是龙山晚期到二里头时期所发现的中原地区最大的夯土基址之一。大范围夯土基址的确认,一方面证明大城中北部是生活居住区,且极有可能是贵族生活区;另一方面佐证王城岗大城在颍河流域的中心地位及环嵩山地区“雏形国家组织”的出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马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王城岗遗址龙山时代遗存中既发现了文字又发现了工艺成熟的青铜容器,既有城墙城壕又有大范围的夯土建筑基址,既有外来的礼器(石琮)又有阶级压迫的证据(奠基坑),可以证明中原地区的王城岗遗址在龙山时代晚期已迈入文明社会,甚至形成了包含国家机器的“雏形国家组织”,是中原地区率先迈入文明社会、迈入国家阶段的有力证据之一。

新密李家沟遗址:联结新旧石器两个时代的重要见证

人类自诞生以来,如何从旧石器时代慢慢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新密李家沟遗址的发现,就是联结新旧石器两个时代的重要见证。11日下午,采访团来到新密李家沟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了解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演化历程。

李家沟遗址位于新密市岳村镇李家沟村西百余米处,该处地形为低山丘陵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部倾斜,黄土堆积发育。

李家沟遗址发现于2004年底,当时确认为一处旧石器晚期遗存。2009年8月下旬至10月下旬,经过为期两个多月发掘,揭露面积近30平方米,发掘探方分南北两区。其主剖面均包括了从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地层堆积。综合南北两侧剖面层位序列,清楚可见本地区从旧石器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地层关系。

记者在李家沟遗址生态公园的显著位置,看到一个巨大的玻璃房子将考古发掘现场保护起来,走进玻璃房,迎面是一个6米多高的巨大黄土层剖面,土层颜色不一,能分辨出来残存着的陶片和动物化石。剖面的不同颜色,清晰展示着过渡时期的文化层面貌。

新密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研究室主任杨建敏告诉记者:“从下向上一层层看土层,依次属于距今10500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和8600年的裴李岗文化,这种三叠层的文化遗址,在国内外十分罕见。”

“在李家沟遗址底部的遗物中,让人们看到了两个时代的转变,早期的居民,是专业化的狩猎人群,拥有十分精湛的石器加工技术;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他们开始以采集植物类食物为主,兼狩猎;晚期的居民,开始定居,从事农业生产,用石磨盘加工粮食等农作物。”杨建敏说,“中原地区联结着我国及东亚大陆的南北与东西,是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带。李家沟遗址从地层堆积、工具组合以及栖居形态到生计方式等方面,多角度提供了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进程的重要信息,比较清楚地揭示了该地区史前居民从流动性较强、以狩猎大型食草类动物为主要对象的旧石器时代,逐渐过渡到具有相对稳定的栖居形态、以植物性食物与狩猎并重的新石器时代的演化历史。”

人类是如何弃“旧”从“新”,完成这个创新的过程,是考古学上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课题。李家沟遗址填补了此前考古的缺处和空白,2009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