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百巷(173)皇宫后

 吴越尽说 2021-04-13
苏州百巷(173)皇宫后




       皇宫后全长四百多米,南出民治路,向北出口在元和路,东口在甫桥下塘,主巷南口西侧就是南宋杨园、清代万寿宫的原址。民国时俗称万寿宫为旧皇宫,巷子就位于万寿宫后面,因此得了“皇宫后”这么个简单而直接的名字。




       从前苏州有三宫九观二十四坊之说,万寿宫即三宫之一。万寿宫为清康熙五十六年,即1717年江苏巡抚吴存礼创建,原有玉带河环绕,宫内供奉皇帝万岁牌,每逢皇帝生日,即所谓万寿节,全城官员聚集在此举行朝贺大典;若遇帝王驾崩,则在此设灵致祭,服丧志哀,平时就作为恭迎诏书的处所。

       咸丰十年,万寿宫毁于战火,同治九年江苏巡抚丁日昌重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旧皇宫一度作为民众社会团体的驻地。后来因为年久失修而日渐衰败。1949年苏州解放时,宫内建筑仅存残破不堪的正殿及宫门、仪门,东西配殿及其他附属建筑都已倾塌,满目残垣断壁,荒烟蔓草,昔日威仪的宫殿沦为流浪汉、乞丐遮蔽风雨的栖身之所。


       1951年,政府投资将宫门、仪门、正殿及照壁按原貌修复,并在宫门前移建四柱三间三楼的石柱木构琉璃瓦牌坊一座。中路两侧新建附属建筑,外观与中路殿宇相映协调,布局对称合理,大体上仍保存了原有的规模。殿宇宏伟,庭院深深,牌楼耸峙,石狮雄踞,仍不失为苏州古城中较为完整的一组宫殿式建筑群。




       万寿宫几经枯荣,现在古为今用,在此设立了老年大学,成为苏州老年人学习娱乐的一个重要场所。


       相传皇宫后主弄原来的住户大多从事木梳篦箕的制作,所以旧时这里也曾被百姓称作“木梳弄”。皇宫后向东的支弄在《姑苏图》中被标注为“一片园地”,实际上那是一块桑园菜地。20世纪20年代末有人在这里陆续营建独立小洋楼四处。50年代支弄与主弄合并称作皇宫后,70年代巷弄里又出现了几幢改建的住宅楼,其中一幢住宅楼内还有一棵13米高的朴树,被列入苏州市三级保护古树名木。




       阡陌交错的小巷里,是一幢幢寻常的百姓民居。其中,一座红色小楼悄然隐建于此,仿佛不想被外人打扰。原来,这是一座叫作“后里生活”的小小美术馆。红砖青瓦白墙,经工匠的妙手,旧影新色融合得恰到好处,一派苏州的清雅格调,还混搭了迷人的老上海风情,复古又现代。天井里有整面的绿植墙,一推门就是满目的清新。穿过四壁挂着字画的客厅,就是铺满苔藓的庭院,院子里用圆形拱门做了隔断,半遮半掩的样子。原来的老树还留着,又植进去许多新鲜的花草藤蔓。有一截木船倚着白墙,仿佛刚刚穿水而至,又仿佛正要离岸他乡……




       苏州知名画家宋朝告诉我们:

       苏州有不少大街小巷,大的叫马路,小的叫弄堂,无法穿行而过的就叫里。比如现在很火的同德里,就是一条实心弄堂;还有承德里,就是一条有头无尾的弄堂。后里其实是一个艺术空间,当时几个朋友想着有个雅集的地方就好了,可以喝茶、画画、聊天、小聚,这个一个务虚的空间。机缘巧合,皇宫后正好有个地方空闲着,大家一合计,就把这个地方租了下来,并且改造了一下,就成为了现在的后里。后里有个小院子,有棵80余年的桂花树,每当桂花飘香的时候,一杯清茶、三五好友,闹中取静,真是妙不可言。后里有很早前时光的感觉,除了慢悠悠的节奏,更有苏州的味道,这味道就是安逸。


       “后里生活”,听着就像这名字一样,也是苏州城送给往来探访者的一份厚礼吧。在皇宫后,还有几处像“后里生活”这样由老宅改造的艺术空间或手工作坊,这些老宅在记录历史斑驳的同时,也保留了寻常巷陌的市井生活。




主播:紫衣玫瑰  梧桐

摄影:凯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9年12月1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