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读《道德经》之第十章 载载营魄抱一—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顺其自然也是一种德(如何助力后辈的成长)

 章江之邻 2021-04-13

十,载载营魄抱一—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顺其自然也是一种德(如何助力后辈的成长)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原文理解:

装载着一营精神不一样的魂魄却希望他们能抱成一团这样能没有离心离德的吗?专一精神使自己达到最柔软的状态就能像婴儿一样吗?(把自己所有的精气神都用于使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柔软这样就能做到象婴儿的身体一样吗?)想要洗去黑色的痕迹能做到一点瑕疵一点痕迹都没有吗?以仁爱百姓的方式治理国家能让百姓感觉不到没有认知吗?(能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仁爱吗?)大自然的门户开合能够只是为了雌性而开合吗?在公开明亮的情况下四处通达(各方面都有成就)能让人感觉不到有作为吗?使它生出来并且蓄养它长大,产生了它却不把它据为己有,为它做了很多事却不仗恃自己为它做过的事情而要求它,让它成长起来却不会去主宰它,这样的做法就可以说是对万物都具有玄妙变化的认识、理解和对这种认识的遵行,是对未来不清晰的事物应该具有的德。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载是装载;营是军队内的一个建制单位,一个营的士兵大概有几百人,这里的营就是很多的意思;魄是魂魄,指依附实体而存在的精神;如果所有的人他们的精神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想法是一样的那么就可以说他们的魂魄是一样的,这样的团体就算有很多人也只有一个魂魄。所以营魄就是指很多精神不一样想法也不一样的人组成的一个集体。用通俗的话说营魄就是一群大量的想法不一样的人组成的一个团体,用不好听的话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抱一是指让大家抱成团形成一个想法变成一个紧密的团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句话用通俗的说法再说一遍就是“想让一群乌合之众紧密的抱成一团形成一个紧密的团体,那么在这个团体里面能够没有离心离德的人吗?”很显然,就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想要强行的把一种意识强加到另一个人的身上都很困难何况一群人呢?“载营魄抱一”中用了一个“载”字,这个载字就表明这一群不同的魂魄是被装载在一起的,是被外力强压在一起而不是主动的自愿的抱在一起的,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形成合力的,是一定会有离心离德的人存在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想要说明的道理就是:想要用强压的手段让想法不一致的人合力在一起是不行的,想要以强压的手段让别人尤其是很多人合在一起更是不行的。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气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指挥人们做事的意念。把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做事意念都专心致志的放在怎样使自己的身体变得更柔软上面,最后的结果是可以使这个人的身体变得很柔软的。但是人的身体经过努力锻炼之后真的可以让自己回到像婴儿时期一样柔软吗?这就是“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儿时期的身体柔软是天生的,是婴儿的身体本性就是这样的,而一个成年人其身体的本性是刚强的尤其是成年男性。人的身体在成年后变的刚强本来就是从婴儿时期的柔软经过成长慢慢发展变化而来的,要使一个本性由柔软经过成长变成刚强的东西通过不断的锻炼再变成柔软的,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使它的柔软度锻炼的跟没有成长之前一样的柔软甚至更柔软,这在一般的认识中是不可能的很难做到的,因为这是违背事物发展的道的是违背事物本性的。违背事物发展的道不按事物的本性去发展却想要达到希望的效果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是长期锻炼的杂技演员也做不到。所以“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否定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个否定答案的出现表明想要做成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事情是不可能的,即使一个人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上也不行。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玄是指黑色的;览是景致、痕迹的意思,这里是指涂画在一些地方的痕迹的意思。老子做《道德经》时还没有纸张也没有用于书写正式文本的毛笔,据说毛笔是秦始皇时期的将领蒙恬发明的,在此之前正式的文字是用刀刻在甲骨或竹简上的,所以在当时如果有一些比较随意但是又需要短暂记录下来的东西只能是随便的找一块比较平整的地方用石头或土块或烧过的树枝或比较粗糙的类似毛笔一样的涂画工具等这些东西随意涂画记录下来,这种随意涂画的东西不能叫字也不能叫画,老子在这里就用了一个“览”字来表示这类东西。“览”字本来是动词看、观察的意思,作名词用就是指可以看的东西。“玄览”就是指黑色的随手涂画的可供观看的痕迹。一个地方比如一块比较平整的石头表面被涂画上了黑色的痕迹,如果想要把这些黑色的痕迹消除,用摖拭或者洗涤的方式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洗涤之后可以做到完全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没有任何瑕疵吗?按照一般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存在过的东西一定会留下痕迹的,如果要完全消除掉这些痕迹只有把被涂画过的石头表面铲除掉或者经较长时间的风吹雨打,如果这样石头表面本身就被剥了一层不再是原来的石头表面了,而且石头表面就留下更加深刻的铲除时的痕迹了。所以,“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否定的,这个否定答案的出现表明存在过的就一定会留下痕迹即使想抹去也没有办法完全抹除。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所谓“爱民”就是爱惜百姓、仁爱百姓,就是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爱民治国就是所有的一切行政都是为了百姓好的治国方式。统治者(这里指的就是诸侯国国君)以爱民的方式治国,把国家治理很好百姓衣食无忧,虽然百姓距离庙堂很远,远到普通百姓根本就摸不到庙堂的门槛,但是百姓真的就会感觉不到吗?会体会不到统治者的仁爱之心吗?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肯定的答案。只要统治者的施政真的有利于百姓为百姓考虑,百姓是有所感的是能感觉的到的。“爱民治国能无知乎”这个问题的提出加上隐藏在后面的肯定答案说明一件事情只要有人诚心实意的做了,那么这件事情的相关方就一定会有所感觉,不需要当心自己做了的事情对方不知道,哪怕隔的很远也会有所感觉。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是上天之门是大自然的门户,上天之门一开则阳光雨露就来了。阳光照耀着大地,雨露滋润万物,在阳光雨露的照耀和滋润下到处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上天之门一阖风云雷电自然没有了,阳光雨露也没有了,大地之上一片静悄悄的正适合万物休息睡眠。天门开阖控制的是阳光雨露,通过阳光雨露又可以影响大地上万物的生长。所以天门的开阖就是上天对大地以及大地上的万物生灵的恩赐。那么上天的这种恩赐是公平的吗?会特别照顾谁吗?地上的生灵数也数不清,但总的来说从性别上也就只有三类:雄性的、雌性的和雌雄合体的。上天的恩赐能只给雌性的吗?不能,虽然雌性能直接生育后代。那能只给雄性的吗?也不能,虽然雄性不能直接生育后代。更不能只给雌雄合体的,虽然它们自己就能直接生育后代。既然上天的恩赐不能只给它们中的任何一个或者两个,那就是说上天的恩赐是公平的是见者有份的而不管对方是否在接受这份恩赐之后会不会有所产出的。上天的恩赐尚且如此,人对人的帮助又何必有所区别而要预先估量是否有所产出而后再提供帮助呢?这就是“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这句没有正面给出答案的反问句所要说明的道理。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明就是明亮是大家都能看到是在明面上,白是清楚是明白,四达就是四面通达。四面通达是什么意思呢?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就成了路”。四面通达就是四面都有畅通的路可以走,可是地上本来是没有路的是荆棘丛生的,一个人的四面八方都有通畅的路可以走而且大家都知道他的四周都有通畅的道路可以通向四面八方,如果这个时候这个人还要告诉别人说他什么事都没有做别人信吗?人们能感觉不到这个人做了事吗?这是不可能的。当一个人做了事并且做事之后的成果所有人都能看出来的时候,别人还能不知还能感觉不到他做了事吗?这是不可能的。四达也就是四面通达也可以理解事事顺遂处处成功,明白四达也就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人事事顺遂处处成功。“能无为乎”中的无为就是感觉不到有作为,也就是感觉不到做了事。“明白四达能无为乎”就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如果事事顺遂处处成功能让别人感觉不到它的作为吗?这个反问句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这个否定的答案就说明一个人只要做了事并且做出了成果而且这些成果大家都能看到的话那么人们就一定会有所感觉,也就是只要成果出现了大家就知道你做了事,这是隐藏不了的。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这六个排比式的问句共六个问号,每一个问号的后面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这种问句的答案大家都是知道的。每一个问句的问题和答案都有它想要说明的道理。“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想要说明以外力强压的方式要求别人是行不通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想要说明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想要达成某种结果也是不可能的;“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想要说明只要做过的事情就一定会留下痕迹;“爱民治国,能无知乎”想要说明只要诚心实意的为对方去做了即使双方隔的再远甚至没有接触对方也是能感觉得到的;“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想要说明上天对天下的万物是公平的它对万物的恩赐不会因为万物间有的有产出有的没有产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也应该如此;“明白四达呢,能无为乎”想要说明当一个人做了事并且有大家都能看到的成果之后人们都是能感受到的你的作为的。明白了这些道理在我们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就应该更加从容更加明白应该如何去处理,尤其是面对自己的家族后辈应该如何去引导如何去帮助他们成长。后辈青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并最终将会形成自己想法和观念,面对这些不能强求他们一定要按照长辈的意愿追随长辈的脚步,更不能违背成长的规律,而且要知道只要曾经在他们身边做过发生过的事情都会留下痕迹,只要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真心实意的为他们做过事对他们有过关爱他们是有所感触的是能领会到的。面对众多的后辈青年不能偏私,作为长者不能因为感觉谁更有出息就有所偏向而是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如此虽然在外表上好像这些后辈青年都是自己成长起来的但是当他们一个个都有所成就,四面八方各个方面都有这些青年的成功的身影之时谁又能感觉不到这个长者的付出,谁又感觉不到他的作为呢?这些就应该是一个家族长者对后辈青年的成长应该具有的态度。态度是态度,那应该如何去是做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具体的做法就是“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句话的意思是“把他们生出来并且蓄养他们长大,虽然生了他们也不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一样据为己有,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为他们做了很多事却不仗恃自己为他们做过的事情而要求他们付出什么回报,让他们自己成长起来而不要试图去主宰他们控制他们。能够这样做就可以说是对这群未来不明确会成长成什么样的孩子他们自己所选择的自己的道的理解和尊重,是对这群孩子的未来在现在还看不清还不能确定的认识和理解并尊重这种不确定性的做法,是对人在没有长成之前会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时的一种德。为是动词,作为的意思,至于具体是什么作为视语境而定;玄是玄奥的很远的看不清结果的意思,玄奥、看不清结果都是因为有变化,玄就是玄妙是有变化有不确定性的意思;德者得也,所得者是对道的认识理解并对认识和理解的道的践行;玄德就是对未来看不清对事物的发展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这一事实的认识和理解和相应的应对方式。

【不但是人的成长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其实许多事情在没有发展到成熟之前也会有巨大的不确定性,推而广之,万事万物在没有发展成熟之前都具有程度不一的不确定性,对于万事万物在发展中具有的不确定性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再次说“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面对未来发展具有的不确定性应该具有认识和理解,但是对万事万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会具有变化的认识却可以产生两种不同的应对变化的处理方式,一种是欣然接受万事万物本身的变化,这就是本章以及在第五十一章中讲的“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种方式就是只助力他们(或它们)的发展而不加干预,它能怎么变会怎么变最后能获得什么结果都随其本性由它去变;另一种方式就是只接受和允许在规定的路线和范围内的变化,一旦超出允许的变化范围就对它进行稽核调整使它重新回到允许的范围内运行,这就是另一种玄德,即第六十五章的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所谓“常知稽式,是谓玄德”就是指面对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变化出现的现实,知道时常对它们进行稽核、稽查(稽查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事物的发展一旦脱离原先预定的轨道就可以及时的对它做出纠正,让它重新回到原先预设的发展轨道上),这就可以说是玄德就是对未来发展具有变化可能的事物的发展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又不接受这些不确定性时对这一事实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相应的应对方式。这里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即德是什么?前面说“德者得也,所得者对道德认识理解和践行”。在《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中讲认识与道时讲过,在有人参与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道是体现认识的,认识不同道就不同,而德是对道的认识理解与践行,所以,德所践行的是对道的认识和理解,德是体现于行为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选择什么样的道,他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就体现出他具有什么样的德。而上面所说的两种应对事物发展之后具有不确定性的应对方式都是事物本身在发展之后具有可变化性和不确定性的认识所产生的,是对玄的应对方式,只是一种欣然接受这种变化而另一种不接受这种变化所以都可以叫做玄德,也就是对玄的应对方法和做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