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得 | 望闻问切说淘书

 真友书屋 2021-04-13

书友晴耕雨读堂(孔网店铺:晴耕雨读堂的书摊)一直活跃在孔网论坛和动态。他曾经分享了关于淘书的一些心得,可以解答许多刚刚开始淘书之路书友的基本困扰,故我们重新整理转载于此。

Image
20多年前,在济南上大学,正好学校的出版社附设的书店接近倒闭,招聘书店经理。当时因为有稿费收入较多,因此常常去济南南郊的图书批发市场和英雄山早市淘书,不差一个月这百十来元,不过因为喜欢买书,脑子一热,接了这个书店经理的活计。于是,每周末雷打不动地带着书店的店员去淘书。虽然是九十年代初,但那时的盗版书已经开始泛滥。亏得之前有了两三年淘书的经历,与济南市古籍书店的老业务经理混得不错,老师傅也教了几招,加上版本学、文献学方面的课程都还不错,因此在那段时间,做得也是兴致颇高,算算利润,从每周三四千做到每周三四万,一度敢与校门口的新华书店分店叫板了。不过干了半年多,感觉这个工作没啥更深的东西,又与在校报的执行主编的工作冲突,于是放弃了。当时校报副刊编辑说,能不能写写你如何淘书的经验呢?当时正好对中医十分感兴趣,于是写了篇《望闻问切说淘书》交了作业——没想到的是,毕业回到北京,在报社工作了十年之后,一不小心调入了出版社,这一干又是十年之久,从编辑做到编辑部主任,后来开始做分管采编和营销的社长助理。当然,这都是题外话了。

Image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离开出版社之后再回想下,其实淘书确实跟中医差不多,无非也是望闻问切四个字。

所谓望,就是一本书上手,看外观和版权页。四封和纸张,出版社都有一定之规,90年代之前的图书大部分纸张为国产的胶版纸,纤维多而粗糙,填料用得少,不加荧光增白剂,因此纸张多半陈旧而粗涩,很容易泛黄。油墨在纸上有时洇开一圈油渍——那时多半用铅印,由于铅字反复使用,总会有明显的磨损痕迹,稍微观察一下,一本书内同一个字都是不一样的。这几年,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有人开始扫描后制版,盗印上世纪中期的图书,不过因为是扫描,因此虽然逼真,但能看出扫描的变形之处,扫描仪会真实地把洇开的油墨中的油渍记录下来——不过现在的油墨不会洇开,因此表现为一层印刷的灰色网点。从纸张上看,由于找不到早期的纸张了,只能用现在的胶版纸——由于造纸厂大量使用进口的旧纸做原料,里面的纤维比较少,所以会加入大量填料,为了获得很好的白度又大量使用荧光增白剂,稍微注意下就能分辨出来。另外,早期的铅印版图书,由于油墨内没有很多化学添加剂、加之印刷机压力不及现在的胶印机,因此墨是“浮”在纸上的,只要多看、多感觉,很容易分辨出来。至于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胶印机印刷的图书,与现在的胶印机也有很大不同,简单地识别办法就是用手擦,真正的旧书的油墨是可以蹭到手指上的。由于当时没有很好的过油或覆膜设备,所以看到过光油/亚油,或者覆光膜/亚膜的图书,肯定也不是那时候印制的。


闻——是的,真的要用鼻子去闻:由于目前的油墨和纸张的原料与早期的材料迥然不同,因此闻起来有淡淡的刺激性气味,而早期的图书则闻起来有淡淡的墨香。另外,有些卖家会用化学材料熏蒸图书(为啥不说了,您慢慢去想),也会留下淡淡的刺激性气味。

问,也是淘书时候的功夫。不妨多花一些时间与上家聊聊书的来历,哪儿收来的?上面的印章或戳记都是什么来历?天南海北,海阔天空,不限题目,从中可以了解到很多信息,尤其是上家对你看了这本书以后的一些质疑的回答,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可以从中分析出很多信息来。中国传统的收藏,无论是收藏古籍还是字画、瓷器等等,都讲究流传有序,这个流传有序往往是需要靠“问“的功夫来掌握的。我曾经问出过假签名版,也捡漏过真签名版。

Image



难度买书也要切脉吗?还真需要!切,是对图书的装帧以及其他方面进行考察的功夫。比如说,早年间的印刷厂,多半使用钉装或锁线,很少用无线胶钉——盗版书商为了降低每本书几分钱的成本有时会采用当时没有的无线胶钉工艺。而早期图书所用的胶钉工艺,由于当时书钉的工艺问题,镀层不过关,往往会锈蚀,而盗印的图书的镀锌钉却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