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著阅读:围绕《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由淳朴善良到人格沦丧的变化,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中小学阅读写作 2021-04-13

名著阅读8分)

某班级围绕《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由淳朴善良到人格沦丧的变化,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请完成下列题目。

1)概括两个能体现匡超人人格沦丧的事例。

2)讽刺是《儒林外史》的一大艺术特色。请结合匡超人这一形象的塑造,举一例说说作品是如何达到讽刺效果的。

3)围绕“造成匡超人变质堕落的责任在于谁”这一问题,同学们意见不一,展开辩论。请你为辩论的正方和反方,各提供一个辩论观点和理由。

181)中了秀才后的势利;狠心逼妻回乡;潘三被捕后翻脸无情;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吹牛撒谎:停妻再娶;嘲讽马纯上才气不足等(答出两点即可)。

2)通过故事情节的前后对比来达到讽刺效果。如匡超人在遇见马二先生时毕恭毕敬与他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说马二先生的选本是“理法有余,才气不足”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他的忘恩负义,具有讽刺效果;再如潘三虽然是一个市井无赖,但是对于匡超人还是很讲朋友义气的,当潘三身陷囹圄而匡超人有探视机会的时候,匡超人却托辞不去探视,形成鲜明的对比,讽刺了他的虚伪无情。

通过客观冷静的描述/通过人物的言行描写达到讽刺效果。如在第二十回,匡超人对着景兰江和蒋书办攻讦曾经给他许多帮助的潘三说:“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对这番话,作者只是悠悠道来,并无着意用力之处,但是这种语气越是冷静,在读者心目中的反差情绪就越强烈,其讽刺效果也愈强烈。再如在匡超人进京途中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大肆地吹牛撒谎:“我的文名也够了……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者'先儒匡子之神位’。”这被牛布衣一语点破:“所谓'先儒’者,乃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在这样的描述中自然而然地揭开匡超人吹牛撒谎的嘴脸,达到讽刺的效果。(举一例简要分析即可)

3)如:(辩论正方)责任在于儒林众生,是他们的熏染、腐蚀导致匡超人的变质。(辩论反方)责任在于他自己,如果他坚守住自己的善良,就不会变质。

【详解】

1)明确思路:匡超人在《儒林外史》中的形象有一个变化过程,前期的他善良、淳朴、孝顺,但是后期有一个变化,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其后期一些典型的人格沦丧的事例。示范: ①娘亲在家,他乡远走。在孝弟上也不再用心了。父亲死后,娘亲在家,他依然远走杭州,后来本来有两次返乡的机会,但他最后都没有回家:一次是宗师按临温州,他从杭城归来应试,考过之后,他“依旧会省”,没有去乐清看望母亲;一次是考取教习,从京城回到杭州“取结”,原本可以借此机会返乡探望老母,但是依旧未归。终此一生,他也不曾在与母亲团聚。②对待恩友,寡义薄情。匡超人所遭际的人,大多有恩于他,如马纯上、李本瑛、潘三等。当往日有大恩于自己的李本瑛遭难,潘保正告诉他“县里老爷坏了”“恐怕就有人下来拿”时,匡超人先想到的是自己,却不管恩人如今到底如何。他说:“这是那里晦气!多承老爹相爱,说信与我,只是我而今那里去好?”

2)明确思路:结合《儒林外史》中有关匡超人的具体内容,从某一个具体的角度,分析讽刺效果,语言流畅,内容充实。示范:通过细节来展现讽刺效果。片段:次晚,遣一个老成管家来到书房里向匡超人说道:“家老爷拜上匡爷。因昨日谈及匡爷还不曾恭喜娶过夫人,家老爷有一外甥女,是家老爷夫人自小抚养长大的,今年十九岁,才貌出众,现在署中,家老爷意欲招匡爷为甥婿。一切恭喜费用俱是家老爷备办,不消匡爷费心。所以着小的来向匡爷叩喜。”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 ”即便应允了。(心理细节)分析:对于自己停妻再娶的行为,匡超人有过踌躇,但为了圆谎,不得不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他用这些话自欺欺人,平衡自己内心的不安,同时他也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唯一法则,通过典型化的细节描写,对人物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讽刺效果。

3)明确思路:结合自己对《儒林外史》的理解,围绕“造成匡超人变质堕落的责任在于谁”这一问题,为辩论的正方两方个提供一个辩论观点和理由。示范:(辩论正方)责任在于社会环境,正是由于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导致了社会上一大部分儒生的堕落,进而熏染了匡超人,让其变质。(辩论反方)责任在匡超人自己,人的品格都彰显在不良的社会环境中,在黑暗中坚守的人依然有,比如虞育德等人,但是匡超人堕落了,根本原因在其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