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本来是地球上一种普通的金属元素。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不知从何时起,黄金在地球上浩如烟海的金属种类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人类的青睐。 黄金具有令人着迷的炫目光彩,还具有极强的耐腐蚀性,和极佳的延展性、可锻性,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世人眼中财富的象征和争相追逐的对象。 有数据显示,地球上自然界的黄金储存量大概有数十亿吨,听起来是不少。 遗憾的是,超过99%以上的黄金资源,都位于地球深处的地核之中,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只能望核兴叹,可望而不可及。 人类开采能力所能触及的,仅仅是位于地壳之中的不足1%的黄金矿藏,其中还有大部分在海洋中无法开采,从而使得黄金成为一种特别稀缺的珍贵资源。 从古到今,尽可能多地开采、获得黄金,成为世人永不疲倦的追求。然而,黄金资源的开采利用却难度极大。古人没有现代化的找矿仪器和开采设备,只能利用最原始的肉眼找矿、手工开采技术,往往费尽移山倒海之力,所得到的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点金子。 古代很多诗词都形象地说明了黄金开采难度之大,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杂曲歌辞》写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把古代黄金开采搜集的难度之高、工作量之大形容的淋漓尽致。 古代皇帝作为黄金最大的消耗者和利用者,需要用大量黄金装饰殿堂、制作首饰,或者赏赐臣下,或者用作国家财力储备,对于黄金的需求量之大超乎想象。但如上所述,由于黄金开采收集成本高难度大,成为皇帝们获取黄金的一道难以逾越的瓶颈。 在这种背景下,拥有浓厚神秘色彩的“炼金术”应运而生。 早在秦始皇时代,声称拥有炼金术,就是方士们获取帝王青睐的进身之阶。到了汉朝,炼金术更是红极一时,掌握炼金术几乎成为当时的方士们必备技能之一。 《汉书》记载,著名方士栾大,面见汉武帝时,就曾大言不惭声称“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汉武帝喜不自胜,把女儿都嫁给了栾大。虽然有很多方士都自称会炼金术,但却很少有人做过实验,因此炼金术能否造出黄金,一直给人以雾里看花的玄妙神秘之感。 汉宣帝在位期间,为了验明炼金术真伪,终于进行了一次空前绝后的试验。此事要从汉武帝时代说起。西汉的皇室亲王中,有一个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亲孙子。他喜欢读书藏书。当时所能见到的很多秘籍孤本,很多都被他收入囊中珍藏起来。 西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为了抑制打击诸侯王势力,开始着手削减诸王封地。刘安因此心怀不满,妄图倚杖雄厚实力起兵造反。事情败露后,刘安被汉武帝逮捕,家产被抄没,酿成轰动一时的“淮南王谋反案”。 河间王刘德参与了查抄刘安家产过程。在刘安堆积如山的藏书中,刘德意外地发现了一本《枕中鸿宝苑秘书》,书中记载的正是失传已久的炼金术,和一些养生秘方。刘德心中一动,于是把这本书截留,私藏在家中。 刘德死后,这本《枕中鸿宝苑秘书》又落到他儿子刘向手中。刘向担任西汉谏议大夫、大宗正,为了讨好汉宣帝,刘向声称己掌握了炼金术,并把《枕中鸿宝苑秘书》献给了汉宣帝。汉宣帝大喜过望,立即迫不及待地下令让典尚方按照这本书的内容如法炮制,想试验一下炼金术好使不好使,梦想能造出黄澄澄的金子。 结果让他大失所望,“费甚多,方不验”。朝廷投入了巨额人财物力,结果一星半点金子也没造出来。因为想人工合成黄金,即使在现代科技水平下也难以做到,遑论古代。汉宣帝大怒,把刘向关入大牢。一场炼金术引发的闹剧至此落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