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起义军的伟大胜利与发展壮大,是由于他们符合并代表了农民的革命要求。他们在“抗粮”运动的基础之上,在政治上提出“兴汉灭胡”、“扫清立明”的口号,唱出“小鞑儿不识羞,谁人保你二百秋?”的歌谣,张贴了“受气二百载,咱也报报冤”的布告。在经济上则号召“替天行道”、“劫富济贫”。他们到处打开地主豪绅的粮仓,公开放粮;并将大户的钱财衣物分给贫民。攻下县城后便是“发狱,火库,毁武营官廨”,因而“穷民运厫粟出城者,旁午于道。”农民们说,对于起义军是“贫户说他好,好户说他孬。”于是“从乱者如归”了。宋景诗的部队在起义以后,据说尽赶八大集。“一百人进去,二百人出来”;“一集几十,再一集就是几百”了,特别是青年农民,参军的更加踊跃,许多十几岁的孩子都参加了。有个王玉柱,冠县张庄人,“一天挑挑子遇到黑旗。人家对他一叫:'到咱这里来吧!’他撇下挑子,家也不回就参加了。”在我们所调查的堂邑县一百○二个村庄中,除了白官屯这个村子有一块匾躺在地下,用“端人正士”四个字证明了它是唯一的没有人参加“造反”的以外,其余任何一个村庄都“短不了在黑旗的”。(农民们每每拿黑旗代表整个起义军。)而且像臭虫张庄只有两家没参加起义。夏庄只有一家半“好人”:——陈半家,郑好人。因为陈家弟兄俩只参加了一个。白塔集是上千住户的大集,也“只有三家不吃'反叛’的饭。”而岗屯一带更是不用说,都是“清一色”了。就连地主武装堡垒柳林和范寨里,农民们也举得出参加黑旗的人的姓名来。因此当时的农民兴奋地说:“光听说反了,也不知道是么事儿。等来了出去一看,好!他奶奶的啥反叛呀?都是老乡!——尽是俺庄上的人!”
在各旗军队中,由于纪律严明,军民关系好,尤其是战斗力强,宋景诗的黑旗军是特别坚强而壮大。除了一般抗粮的农民大半都在宋景诗的黑旗军里。还有堂邑、冠县一带“閧花”斗争中的农民以及“私盐贩”也多参加了黑旗。“閧花”是贫农捡拾地主棉田中残余棉花而与地主所雇的打手经常冲突的一种斗争,有许多领导这种斗争的人物如杨二马、夏三姑等都率领农民参加了起义。宋景诗自己贩过私盐,并同他们一起坐过监牢,因此他们参加起义军的有数千人。另外,朝城张鲁集——全集三千户十分之九都是回民——回民们在回民地主马岐山领导之下,组织了西域回民大队,也参加起义。但因为和白莲教教义不合,便投入了黑旗军。因此,有这样可能,就是非教徒的群众大半都归了黑旗领导。 三、农民起义军的胜利、妥协及其再起义 起义军连拔一十三座城池,占领了鲁西及直隶边境一带广大平原地区,已经突入所谓畿辅重地。杨泰和张善继并且都做了皇帝。满清朝廷大为震动,乃调兵遣将,派往山东。除了二月间由山东巡抚清盛所派来的明新步队及僧格林沁所派来的乌尔贡札布的骑兵在东昌都被黑旗军打得伤亡殆尽;新任巡抚谭廷襄在四月末也带着保德率领济南兵到了东昌。这是东路。四、五月间又派胜保督办直隶山东军务,由威县临清分三路向邱县、冠县、濮州进攻。这是西路。南路则叫僧格林沁凭着黄河之险,阻挡着渡河与捻军结合之路。五月半僧格林沁并又派遣蒙古都统西凌阿与副总管恒龄率领骑兵驻军东昌,以备北路。想用压倒的优势兵力把起义军镇压下去。 从阴历四月半起,胜保由威县越卫河向东南进攻;五月中旬起西凌阿、恒龄由东昌向西南进攻。到六月十九日止,两路大军,仿佛是势如破竹,一连攻陷邱、冠、馆陶、堂邑、莘、朝城、观城七座县城和下堡寺、尖塚、桑阿、白塔、幞头、岗屯、七里韩村、大李王庄及沙镇诸重要据点。而实际情况依农民说则是“胜保连打七个败仗”。——起义军以若干空城,换取了七次歼灭胜保大军的辉煌胜利。而结果是胜保在获得空城以后,倒反“退到卫河以北”的威县去,起义军“追出一百多里地”,整个战局改变了形势。原来起义军的有生力量毫未削弱,他们又在几个县城之间的许多据点里纷纷出现。特别是堂邑、冠县、临清、莘县、朝城之间一片广大地区,南起莘、朝之丈八、大厂,中经堂、冠之桑阿、贾镇、岗屯,北至馆陶之杨坟,全部为起义军所“漫延”、“充斥”。并且从莘县、朝城与观城之间突出三枝人马,反攻到卫河以北的曲周、邱县、馆陶、临清、清河一带,到达了胜保的后方。胜保这才不得不退回威县去,以保卫北路畿辅重地。 这时出现了一个新局面。胜保军队遭受严重的损失,只换取了在被包围中的几座空城。不能再战了。而起义军同样也遭遇到严重的危机。农民们说:“庄稼人打了胜仗,认为官兵不敢再来,都想回家去种地。——这一来人就散啦!”并解释说:“庄稼人三天看不见庄稼就别扭啦!”宋景诗的黑旗军这时也“慢慢少了,撑不住劲”了。这是一。六月初五日莘县撤退时,杨泰不幸阵亡,六月十七日张善继由朝城攻回直隶,在沙河县被擒牺牲。半个多月损失了两大领袖。这是二。而因此可能引起了起义军内部的混乱与矛盾。农民说:“五大旗几个大元帅闹家务,宋景诗再顶不住,别的旗就都'哗啦’了。”而且宋景诗“写文书调别的旗,别的旗不上北去。”这是三。存在这三大危机的起义军,和胜保之间产生了临时妥协的可能。 胜保本是个以“招抚”为能事的人物,捻军在黄河以南又五路围攻僧格林沁,满清政府也希望抽出胜保的力量去进攻捻军。于是由胜保主动的“招抚”——妥协计划开始了。他首先向宋景诗进攻。这是他“擒贼擒王”之计,他知道宋景诗是起义军“倚以为重”的人物,而且是有矛盾弱点存在的人物。 胜保利用了三个人物向宋景诗进攻:第一个是老叛徒从政,他以白莲教的首领地位劝降,利用并夸大白莲教内部矛盾以及与宋景诗之间的矛盾来瓦解领袖间的团结。第二个是张鲁集的马岐山,胜保把他的西域回民大队先收编为民团。这等于说马岐山先已投降了胜保,以西域回民大队的武装叛变来威胁宋景诗,然后劝他也同样投降。第三个是宋景诗的“恩人”王百龄,又叫王二香。这是一个花言巧语能“把死人说活了”的恶霸、讼棍和地主。他仗着曾经有“恩”于宋景诗,便代表胜保也代表了地主利益,向宋景诗横说竖说,“双方说合”,“两面作保”,诱降宋景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