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到底能不能听懂?

 阿里山图书馆 2021-04-13

周海宏教授的一句“音乐何须懂”火了好多年了。这两年这句话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到底音乐能不能懂,要不要懂,今天就说说这个听音乐的这个事情。

南窗文化生活

音乐是听觉和情绪的艺术,音乐理解没有标准答案。简单的东西容易腻,复杂的东西受众少。关于聆听古典音乐,很多人都感到有些困难,也许是因为“听不懂”,也许是因为觉得“不好听”,关于如何聆听古典音乐,中央音乐学院的周海宏教授是这么说的。点击关注@南窗文化生活 get更多精彩。#音乐鉴赏 #古典音乐 #艺术

视频号

音乐何须懂,这句话中,“懂”其实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了。到底什么叫懂音乐,我们要不要懂等等,这些对所有人来讲都是未知数。就是因为不知道什么叫懂什么叫不懂,这句话才会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听音乐听到什么,每个人的感觉会很不一样的。

周海宏教授的话自然有他的道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那么听音乐的人感受到音乐所散发的情绪,这就够了。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克也说过例如“音乐不可理解,音乐只能感受”这样的话。在我看来,能够感受到音乐中的情绪、性格这是听音乐过程中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也就不可能有后面的内容。所以,在我看来,周教授的话,对于入门者来说很重要,那就是打破那些根本不存在的条条框框,全身心的去欣赏音乐,用心去感受音乐,不要用那些文学化的语言去限制自己的想象力,这个其实是很重要的。有一集《小猪佩奇》,其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个视频由于版权问题发不上来所以贴个链接https://v.qq.com/x/cover/mzc00200sqw6k6u/r00316naqzf.html)。这集小猪佩奇作为音乐启蒙是个很不错的选择,这里也能看到成年人和儿童在音乐上不同的感受特点,但是同样的,都是可以谈感受的。

表达情绪和情感可以说是音乐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但是,音乐表现的情绪和情感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简单,对于一首简单的歌曲,或者一些篇幅小且构成简单的音乐作品,这种情绪上的感受基本上可以说就是欣赏音乐的全部的。但是,一些复杂的作品,对于感受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比如巴赫的《音乐的奉献》:

选了一个里希特的版本,有点老,将就一下吧。但是,这种音乐给我们现代人听,我估计光说感受,可能也不太容易说清楚吧?人类的情感和情绪都是很复杂的,就像一个人生活一天,不可能只能有一种情绪,每天晚上每个人回想一天,情绪也都会掺杂在一起,情绪掺杂得越多,这个组合体就越不容易体会,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复杂情绪也会有说不出个所以然的情况,所以音乐也是如此。上面这个视频中巴赫的《音乐的奉献》,就是一首非常“纯音乐”的作品,在这首作品中,因为是小调,所以会给人一种暗淡压抑的感觉,但是整个音乐里面有很难说它是悲伤的或者是痛苦的。在所有音乐中,器乐音乐其实是最难“理解”的,就在于它们没有任何可以依仗的东西。声乐音乐之所以相对容易理解,就在于声乐音乐总还是有歌词的,通过歌词可以理解人唱的是什么。但是器乐音乐就没有这么好了。周海宏教授说的音乐何须懂,其实就是反对用文字去单纯的解读音乐。但是,很多人会问,那我该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听的过程是不是get到作曲家的那个点了呢?这个其实我个人觉得没必要思考这件事。就像厨师做了一道菜,送到我们的餐桌上,我们吃的时候会有什么反应和感觉基本上只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当然,一个好的厨子能够很好的预测到吃货们的感觉,一个好的作曲家(例如贝多芬)也能推测出听众听到作品的反应,但是这些都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情况是,作曲家也不会说他希望听众能听到些什么,而听众大多也不太可能反馈给作曲家他们的感受。听音乐有时候就是一笔糊涂账,能自得其乐就好。

那么音乐到底能不能“懂”呢?
音乐当然是可以“懂”的。要不学音乐的人在学什么呢?训练各种技艺都是为了把自己“懂”的音乐更准确的传递给听的人。音乐虽然记录在乐谱上,但是通过对乐谱的阅读,是可以get到很多作曲家的“点”的。这些点有时候很明显,有时候很隐晦,但是重要的是读谱的人必须得能发现。
前几天折腾系里毕业生毕业论文的事情,这事弄得乱七八糟的,就比如定题目,因为以学生以音乐会毕业,论文就是写曲目说明与介绍,那么还需要有题目,所以大家就统一了题目,其中题目的最后四个字叫问题研究,我们院长就问我,音乐会咋出来问题了。当然,我们院长不是做音乐的,所以他觉得这四个字看得有些严重。但是,其实对我来说,只要看到乐谱,就会看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中就包括我们怎么去理解音乐,怎么去懂音乐。把这些问题都回答出来了,我们就真正的理解了音乐,懂了音乐。
我经常会给学生举的一个例子就是莫扎特第39交响曲引子最后的几小节。我经常把这段近似于无调性音乐的段落拿出来告诉学生,莫扎特的作品也有很大胆的地方

图片

图中最后的四小节就是这段看似的“无调性”音乐,在这段音乐之前,整个音乐结束在重属上,其实从结构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来看,这里就应该是终止式然后进入主部主题了,其实基本上没多少其他的可能性了。但是莫扎特在这里向我们展示了“你大爷就是你大爷”的高超手段。除了倒数第二小节这里真的听出了最后的倾向性以外,整个这段音乐让人觉得异常的压抑、诡异和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仅仅去感悟音乐中的性格就太不足够了。这个地方给人的惊讶与震撼是无语伦比的,在强奏和弦后,突然弱下来,然后是连续的不协和音程进行,让人听得整个心都扭曲了,但是最后,竟然轻轻的回到了柔美的降E大调。如果说,仅仅感受音乐的情绪,那么音乐就无从论好坏了,因为哪怕糟糕的音乐也可以表现情绪,就像语言一样,以帅哥用“我贼稀罕你”也能向一位美女传递出倾慕的感情,只不过听的那个美女会不会信,会不会用鞋底招呼他就不好说了。音乐的高低好坏也正是在此。低水平的音乐可以很直接,很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只是表达出的情感是不是真挚丰富,让人信服那就很难说了。高水平的音乐表现的手段可能复杂,不容易被人接受,但是可以通过这些表现手段让人感受到更复杂、更准确的情绪,而不是那种单一简单的情绪。
有些学理工科的朋友跟我聊,都认为学了音乐理论才能认识音乐。这个想法其实是好的,但是结果肯定不太好。首先音乐理论不等同于理工科的理论,再就是光有理论是没有意义的。就像这个莫扎特的例子,通过理论的分析,其实无法让人感受到这个音乐的伟大的,但是耳朵+理论的认识,才能让人真的觉得耳目一新,就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I. Allegro moderato (第一乐章 有节制的快板)Emil Gilels - 贝多芬:第四和第五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的开头。这段开头写得很优美安静,让人觉得很舒服,特别是乐队进来的那一刻,让人觉得世界都亮起来了。能感受到到这个其实就很不错了,但是当年给几个学音乐的朋友做测试,他们大多没有发现什么很实际的问题。后来他们看了谱子的时候,感觉他们所有的人都眼睛亮了一下。因为贝多芬这里确实玩了一个很高明的手段。

图片

从第六小节可以看出来,这里音乐是在B大调开始的,而钢琴确是G大调开始的。这个小小的变化让整个音乐在这里觉得一下子亮了起来,即使旋律是同一个音,但是一个是根音一个是三音,在B大调三和弦听起来根音B就比G大三和弦里面的三音B要高一些,听起来自然明亮了许多。我们如果说要懂音乐,那么这个就是应该懂的地方。找到音乐恰当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这个才叫懂音乐,因为只有懂这些才能驾驭音乐。就像我们只有准确的了解了文字以后才能准确的遣词造句,精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我在德国12年,讲德语没问题,很多德国人也认为我讲得很好,打电话和客服辩论一下啥的也从来不是问题,让我用口语表达自己的基本意图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想要非常精确的用书面语来艺术性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自己写完以后,还是需要找个德国同学帮忙修改一下更为稳妥。
音乐这个事情,大家听个开心,听个心酸,听个柔情蜜意都不是大问题。因为音乐会传递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也不会因为大家不懂音乐中的某些创作手段而产生变化。当然,听音乐也不会因为不懂音乐中的那些戏法而听不到这些特殊的地方,听多了,总是能发现的。对于爱好者来说,多听才是第一位的,而不是非要自己一定听出点什么来。即使专业人士,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认识这些音乐的,在这个基础上发现一些以前没有发现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真的懂音乐。懂音乐才能更好的表达音乐。对于听的人来说,懂不懂都不重要,这就像吃菜的不一定都要学厨,但是如果做音乐专业的不去学习,也天天喊音乐何须懂,那就要坏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