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脉诊论

 unvs 2021-04-13

作者:刘德会
针灸临床中应用脉诊在《灵枢 九针十二原》中提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但是现今针灸临床中脉诊应用比较少,下面谈谈笔者在针灸临床中如何应用脉诊的心得
一 先用脉诊断其是否是绝症
内经中早有论述,十二经络经气当绝时各有症状,各有其外在的症候 如凡持真脉之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 七日死 阴阳别论篇第七 这就提示我们临床时当先明十二经络之终始 之生 之绝之象乃可准于针道,脉诊定十二经络之死生,此是针灸临床的第一关,次关不过,难入内经针灸之门
二 脉诊断其是否当用针
灵枢明确提出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此段经文明确提出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可以用针,用针当有其适应症,才会进一步察其有余不足
     三 脉诊断其病在何经
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针灸临床中,必须精通十二经络之走向以及十二经络是动则病即十二经络本经失调后出现的临床症状:方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但是外在的表现并不能完全的提示内在经气脏腑之失调,那么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反之亦然,内经中对脉诊定十二经络之分布各有论述。如何定经呢?1是寸关尺脏腑之定位,即经脉之定位,如手太阴肺经在右寸依次排列,这里有一个问题:相表里之经脉如何定位,其实这个问题在脉要精微论里早有论述,其中提到:关外以侯胃@@@这就提示我们可以依次类推脉定其十二经络是否有病可行之
      四 脉诊定奇经八脉之位
此问题比较困难,八脉之论散见于内经中,但针灸临床中是只任督二脉有固定它位,而此二脉是总督人身中阴阳之气,明确此二脉则人身中阴阳可断,那么如何定位呢?我从《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悟出“上竟上者,胸喉中是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是也。”以及右寸脉伤风诸症乃定,右脉为督脉左脉为任脉,上为上下为下,其它六脉遵《难经》中论述,分配上下两旁。
      五 脉诊断其病在何穴,此是脉诊在针灸临床中最难,亦是最关键的,古今脉学书中,并没有提出此点。我在临床中发现脉诊有上述基础后,即可以做到。如何做到呢?“经络者,内联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此段提示我们经络是各脏腑间相互联系的通道,“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此段提示我们,穴位是神气所出入之通道。《灵枢》中还明确提出“脉气”一词,那么我们可以在用脉诊之时,先定脏腑后定经络,再分而论之。集中精神,存于指尖,查其脉气在一经中之流行,则何处有阻滞,即为何穴不通,即为何穴有病。任督二脉之穴位,穴位从上往下依椎体排列,相互对应,也就是说,十二经脉穴位之定位在寸关尺分部而行,而任督二脉则在左右二脉,整体论之,明确此意,则用针之理可明之。
   六 脉诊断其针灸疗效。针灸是否有效,不能全凭病人所说。

《灵枢》明言:补则一方实,泻则一方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即明确告诉我们如果病人是虚证,那么我们行补法后,脉象当大,实证行泻法,脉象当小。疗效的判断当依脉诊,虽则,即为“适虽言快,病未去也。”
     七 脉诊断其病之进退。

在针灸过程中,我们可以用脉诊探其病之进退,决定是否行针,是否再次补泻,是否再加针甚至穴位,这都是决定我们针灸临床中成败的一环,这一点现今临床中亦很少用到,只是机械性留针,违背内经之旨!
    八 脉诊断其是否起针。

在我们上述工作到位后,则我们可以根据脉象之是否有神,是否有胃气等,决定是否起针,此亦是凡将起针,必先诊脉。
    九  脉诊断其预后及注意事项。

这一点我们可以综合古今之论,从其体质、心理去诊脉,人是社会中的人,亦是综合体,脉诊可从天、地、人、社会大环境下将其预后考虑综合比较,此一点,古圣先贤亦有论之,今人亦有发挥,实不能尽言之!
    点滴之见,权作抛砖之词,敬请批评指正。
                                                                            
                                                                       于2010年清明日 首届脉诊大会演讲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