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脏腑经络理论指导针灸临床的几点体会

 舟客 2010-08-04

脏腑经络理论指导针灸临床的几点体会

 
任守中
 
《燕山医话》
 
针灸学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它是通过针刺与艾灸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治疗时,要辨明是哪一经、哪一脏、哪一腑的病证,选穴配穴,辨证施治。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而且十二经脉与脏腑有络属关系,阳经属腑络脏,阴经属脏络腑。因此在临床上,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证候及其出现的部位,作为诊断病证的依据。例如:肺司呼吸,其经脉属肺,故咳嗽、哮喘,可知为肺脏病证。内脏有病时,可在其相应的循行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用手指循经按压,对经络进行诊察,按压俞、募、原、郄等有关穴位,以诊断其相关的内脏病证。在经脉循行路线或穴位上出现压痛、皮下结节或其它异常反应,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例如胃病患者常在胃俞穴处出现压痛点,肠痈(阑尾炎)患者常在大肠的下合穴上巨墟或阑尾穴处出现压痛点。
 
针灸治疗时,除可在病变的局部或邻近部位取穴外,更重要的是要在相应经脉循行的远端部位上取穴,也就是循经取穴。循经取穴治病就是根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论进行取穴治疗的。循经取穴多取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例如:腰痛取委中。面瘫取合谷;咳嗽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列缺或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合谷;胃脘痛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等。针灸治疗时,还可以上病下取和下病上取,例如,头顶痛取足厥阴肝经之太冲乃上病下取.腰脊痛取督脉的人中;脱肛取督脉的百会乃下病上取。
 
小儿常见的积滞与伤食泄泻乃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而引起。治宜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常选用胃之募中脘及足阳明胃经的合谷、足三里穴,亦可选用能够消食滞,健脾胃的四缝穴进行治疗。遗尿多因肾气不固,膀胱失于约束而引起,在治疗时常选用足三阴与任脉之会穴关元或膀胱之募穴中极与足三阴之会穴三阴交以补益肾气,加强膀胱的约束能力。由于大椎穴乃督脉与诸阳之会,督脉通于脑,故针刺大椎能加强膀胱的约束能力,因此我们在治疗遗尿时,亦常选用大椎穴。癃闭,其病位于膀胱,乃因气化不利,小便不得通利,是以排尿困难,甚或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疾患。病势缓,小便不利,点滴而下者谓之“癃”,病势急,小便不通,欲溲不下者谓之“闭”。其病机为肾气受损,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或中焦湿热不化而移注膀胱,膀胱气机阻滞,发为癃闭;或由跌仆外伤以及外科手术后,膀胱气机受损而致尿闭者。治疗其证时当辨证施治。对肾气不足者,宜选用肾的背俞穴肾俞,足三阴与任脉之会穴关元,足三阴之交会穴三阴交以培补肾气;对湿热下注者,应清利膀胱湿热,常取膀胱之募中极,膀胱之背俞穴膀胱俞与足三阴交会穴三阴交;对因外伤或手术所致膀胱气机受阻者,宜选用膀胱之募中极穴及足三阴之会三阴交,以通调膀胱气机。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针刺足厥阴肝经的足五里穴对因湿热下注或外伤而引起的尿闭,效果很好。例如患儿周XX,2岁半,男,1985年2月19日因尿闭29小时由外科转来针灸科治疗。初诊时,患儿尿道口红肿疼痛,膀胱胀至与脐平。针刺双侧足五里穴后,当即解出大量小便。留院观察,4小时后又自动解出小便,膀胱已不胀。我们为什么选用足五里治疗癃闭呢?足五里穴乃足厥阴肝经穴位,位于大腿内侧,足厥阴肝经循股阴(沿着股部内侧),入毛中(进入阴毛中),过阴器(绕过阴部),抵小腹(下达小腹),故针刺足五里可以治疗癃闭,尤其适用于因湿热下注或由于跌仆外伤或下腹部手术致使经气受损而癃闭者。另有四例患儿经针刺足厥阴肝经足五里穴后也解出大量小便。实践证明中医基础理论对针灸临床诊断治疗确有指导意义,应当努力钻研学习,更好地应用于指导针灸临床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