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脏腑别通”知多少

 小柴胡汤 2022-07-02 发布于浙江

来源:《中国针灸》杂志

图片

导读“脏腑别通”学说早在明代以前就被提出,近几年又重新被中医界重视,其中犹以针灸专业应用较多,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图片

“脏腑互通'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赵宇翔 王旭


据史料记载,“脏腑互通”学说最早见于《五脏穿凿论》, 称之为“五脏别通”。明代李梃所著《医学入门》转引《五脏穿凿论》日: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医经精义》亦有上述记载,称为“脏腑通治”,并做了详细解释。近代董氏奇穴传人杨维杰先生根据董师公所传,结合临床,根据运气学说之开阖枢推演出“五脏互通”学说胃与心包通,如图1所示。

图片

图1可见,“五脏互通”学说表现出阴阳、手足、脏腑、经络之间的相通关系,是藏象学说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灵枢·根结》日:“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运气学说之开阖枢认为:太阳与太阴、阳明与厥阴、少阳与少阴互传。运气传变学说,以其独特的传变形式开辟了中医病机传变学的新途径,同时也反映了中医病机传变的复杂性,提示研究中医疾病传变途径运气传变理论的重要性。中医“藏象学说”本来就不同于现代医学之脏腑,现代医学之脏腑是一个组织解剖的概念,中医之脏腑更注重各组织脏腑之间的联络,以及各脏腑在整体脏腑体系中所处之位置,担负的功能。为此脏腑学说中相互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联系,除了现有的脏腑表里关系、阴阳、气血外,还有脏腑与体表、脏腑与经络及各器官之间的各种联系。很显然“脏腑互通”也是其中之一种联系,只是这种联系比较 概括地阐述了脏与腑之间阴阳、手足、经络诸多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因此笔者认为称之为“脏腑互通” 较为妥当。

图片

在针灸临床中,“脏腑互通”学说可解释心包经之内关可以治疗胃病(心包与胃相通),合谷配太冲为四关以调气开窍 (肝与大肠相通),三焦经之中渚可治肾虚腰痛(肾与三焦相 通),小肠经之腕骨可治脾湿之黄疸(脾与小肠相通)。董氏在三焦经上之还巢穴可治疗妇科病、不孕不育症(肾与三焦相通)。《难经·六十六难》日:“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故名日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可见肾与三焦相通是有依据的。现代医学中小肠的吸收功能,则归属为脾的功能范畴,这一临床现象说明脾与小肠相通是有其基础的。肺卫在卫气营血辨证中主表证,而太阳膀胱经在六经辨证中也主表证。这进一步说明肺与膀胱相通之必然联系。

图片

笔者在上大学时跟随杨济民先生学习,他多次提出在中医内科中应用“脏腑互通”学说,今又有董氏在针灸临床中应用“脏腑互通”学说,可见在临床实践中是不谋而合的。

中医理论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在于来源于临床实践,并能指导临床,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脏腑互通”学说既有古 典医籍记载,又有着广泛的临床基础,到目前为止未被列入 教材,笔者认为应当引起重视,加以挖掘、利用,以进一步完 善中医之“藏象学说”。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